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铜器研究

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

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晚期。

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一样,是由于铁器被广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铜在社会物质文化中重要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战国中晚期。

然而这一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

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三、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1.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

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3.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最多。

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

四、发展历史
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

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1、萌生期(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
陶器特征,器壁匀薄,有简单的几何纹装饰。

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铜礼器的制度开始出现。

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

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

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一个萌芽生长的阶段。

2、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

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

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

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

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

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已被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

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应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较普遍。

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

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一个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3、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

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型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地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

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

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是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

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

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4、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初期,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所致,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

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

青铜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

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

后期则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败,导致了青铜工艺的相对停滞,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

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

5、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

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

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式装饰于青铜器上。

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等表面装饰新工艺,使青铜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风貌。

长篇记事体铭文逐渐减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内容开始出现,铭文中鸟虫书等艺术化字体流行。

失蜡法、印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使造型奇巧的青铜器铸造成为可能,并大大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

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战国中期以后,尽管青铜器的形式依然丰富多彩,但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铸造业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

战国晚期的青铜器明显地反映出这种衰退的趋势。

五、类型
青铜器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器物的用途,大致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生产用具、兵器、杂器等类型。

1、青铜食器
青铜食器主要是指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器皿,一般分为饪食器和盛食器两大类。

(1)饪食器:鼎、鬲(lì)、甗(yǎn)
(2)盛食器:簋(guǐ)、簠(fǔ)、盨(xū)、敦(duì)、豆(dîu)、铺(pù)、盂(yǔ)、盆
2、青铜酒器
(1)饮酒器:爵、角(jué)、觚(gū)、觯(zhī)
(2)盛酒器:壶、卣(yǒu)、尊、罍(leǐ)、缶霝(líng)、瓿(pǒu)、觥(gōng)、方彝、盉(hé)、斝(jiǎ)
3、青铜水器:盘、匜(yí)、鑑(jiàn)水器主要用于盥洗,所以又称为盥器。

其中按其用途又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三种。

4、青铜乐器:铃、铙、钲、钟、鎛(bǒ)、钩鑃(diào)、錞于(chún yú)、铎(dúo)、鼓
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常被称之为礼乐制度,作为这种制度的重要物质载体就是青铜礼器和青铜乐器。

所以青铜乐器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

六、青铜器的铸造
1.铸造工艺
商周时代普遍采用的两种基本的青铜器铸造方法是模范法(亦称“陶范法”)与失蜡法。

(1)模范法
模范法是商周时期最先采用的亦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青铜铸造的方法。


致工艺流程如下:首先是制模,即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

然后用泥土敷在在模型外部,干后分块割下,成为外范。

接着用泥土制作内范,内范的体积与形状须与欲铸器物内腔完全相同。

内、外范套合后,其间的空隙就是型腔。

为使模具坚固,在青铜液体浇注前,泥模具一般被加温烘烤成为陶模具。

将融化的铜液注入型腔内。

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就得到了想要铸造的器物。

有的时候由于器物的结构特殊或比较复杂(例如鼎耳等),一件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浇铸而成的,而是分别铸造并将不同的铸件连接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分铸法。

(2)失蜡法
失蜡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用来铸造一些结构复杂的青铜器。

大致工艺流程如下:制作模具:用容易加工成型且易于熔化的材料,如石蜡等,制成的器物型,然后在蜡模上面多次浇淋细泥浆,在蜡模表面形成泥壳。

在泥壳表面再敷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成为铸型。

烘烤模型,将泥模加工成陶模,同时使蜡油融化流出。

浇注青铜溶液,冷却除去陶范即得到光洁细腻的铸件了。

七、青铜器发掘的山东地区的古国有:
鲁国、邾国、寺国、薛国、滕国、曾国、齐国、杞国、告(软耳旁)、莒国、纪国、莱国、淳于国、前长大国。

参考文献:
1、徐昌义《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四川大学出版社
2、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
3、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4、《考古学习参考资料之二-青铜器小辞典》,金石,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翻印,1980
5、《商周考古学习参考资料-青铜器造型与纹样》,北京特艺总厂,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翻印,198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