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关系

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关系

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关系刘亚-制造学院-0843021095中世纪就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到大约145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止,前后大约一千年的时间。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

因此,也有人将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

但是,中世纪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和文艺复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却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

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且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中世纪的根本特点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根本特点:艺术的主题是神。

在中世纪的人们看来,神与人是对立的:神是永恒的,人是暂时的;神是全能的,人是软弱的;神是智慧的,人是愚蠢的;神是至善的,人是有罪的。

所以,艺术应当表现神,歌颂神。

基督教中的上帝是最完美、最神圣的存在,人们愿把最好的献给上帝。

于是,作为神灵的居所——教堂,人们不遗余力的将其修缮为当时最完美、最神圣的建筑。

中世纪建造的许多大教堂就堪称是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

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特点是:高高的尖顶直指蓝天直指苍穹,它把你的视线一直向上引导,那上面是神居住的地方!哥特式教堂把你带入了人间的天堂,它的内部是富丽堂皇的玻璃镶嵌幕墙,是金碧辉煌的圣殿,你仿佛步入了天堂,它表现了浓浓的宗教情感。

与哥特建筑一起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

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

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

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据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

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

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

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由于文艺复兴写实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被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

中世纪的艺术是黑暗的吗?不,不是这样的。

艺术的发展,很像自然界花朵的开放。

春天,迎春开放;夏天,荷花开放;秋天,菊花开放;冬天,梅花开放。

各个时期都有它自己在艺术发展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面。

史前艺术有神秘精美的岩画;古希腊有名垂千古的雕塑;而中世纪有辉煌无比的教堂。

中世纪的教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的、辉煌的艺术作品。

让我们重温法国文豪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赞扬。

他说:“毫无疑问,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是雄伟壮丽的建筑”,“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训练有素的工匠迸发出来的百般奇思妙想”。

中世纪的教堂就像希腊艺术一样,它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不要认为,某种艺术作品是光明的,它应当存在;另一些艺术作品是黑暗的,它不应当存在。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

何况,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恰恰孕育在这中世纪的母腹中。

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发展上大致经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这一阶段为文艺复兴的预备期。

主要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等。

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开始至15世纪上半叶,为文艺复兴中期或发展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利科、保罗·乌切洛、波提切利等。

第三阶段从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此时文艺复兴的重心转向了罗马。

主要代表人物有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第四阶段从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期,为文艺复兴晚期。

这一阶段以威尼斯画派的崛起为代表,其主要艺术家有提香、乔尔乔内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人物是但丁和乔托但丁在<神曲>中揭露教会贪污腐化和分件统治的黑暗残暴.乔托的壁画以刻画人物的复杂个性和真实的世俗世界,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彼得拉克提倡复兴古典文化,最先提出人学对抗神学,是"人文主义之父".文学家薄伽丘<十日谈>揭露教会虚伪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维利以"人"的眼观研究政治学说,冲破神学政治理论桎梏,<君主论>最早阐述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还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拉伯雷<巨人传>,伊拉斯谟< 愚人颂>,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文艺复兴的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现实与人文。

文艺复兴所有的创作大都围绕着这个主题。

这包括了人的感观,人的信仰,人的性欲,以及人的世界观。

这时期的作品都要求打破封建神权,打破封建的禁欲主义。

打破封建制度对人精神甚至是肉体的封锁。

这时期有很大部分的作品以宗教为主,许多评论说是借宗教作为盾牌。

我反对这种说法,对西方世界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宗教信仰在西方是占据着他们很大一部分的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归根究底可以说是一种人的宗教艺术,而不是封建制度下教会的宗教艺术。

这一点要首先明确。

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技法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

在风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不拘一格。

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

通过以上论述, 单单在文学、艺术方面, 中世纪文化已创造了丰厚的成果。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中世纪文化深厚的土壤中诞生的, 它并没有全盘否定中世纪文化, 而是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也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中世纪文化漆黑黑一片。

中世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文艺复兴以积极的影响, 中世纪文化是文艺复兴的渊源之一, 这是不容抹煞的。

另外, 中世纪文化的另一个大贡献是, 保存、积累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产, 为文艺复兴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不致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艺复兴运动穿过漫长的中世纪去上溯、寻找古典文化的源泉, 如果没有中世纪继承、保留这个本, 这个源, 那么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无本之木, 无水之源, 单凭东罗马文化及东罗马帝国保存的古代文化, 那文艺复兴运动至少要推迟到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才能出现。

蛮族入侵的确由于战争而使大批华丽的建筑毁于一旦, 大量的文献丢弃丧失, 精良的文艺永远失传。

但不能说蛮族故意践踏古典文明, 用落后的东西取代更高的文明。

实际上, 正因为他们落后, 又找不到更高的文明, 于是用现行的先进的罗马文明来统治战乱后的欧洲。

特别是在意大利, 他们对罗马的文明是赞赏、仿效的。

一位日耳曼史学家当时就记录了这样的一件事“蛮族”的一支伦巴底人已经完全拉丁化, 已脱掉了粗悍的野性, 学会了罗马人的聪明文雅, 保存着典雅的语言和礼让的古风, 甚至城邦的宪法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学到了罗马人的长处。

诚然, 受时代、条件的限制, 中世纪文化中的某些落后的东西, 也被文艺复兴吸收过来,对文艺复兴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这就是所称的历史局限性。

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抨击、反对教会的腐败、黑暗, 另一方面又以宗教信仰为前提, 不从根本上否定教会。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代表着古典基督教的无所不包的、权威的传统和乡土环境的地方色彩与兴趣的结合’响, 新旧思想互相交织、影响体现得更明显。

《神曲》反映了但丁的宗教世界观, 他认为, 人只要经过苦修苦练, 除却世俗的罪恶, 就可升入天堂。

用一些宗教数字来表示吉祥, 如三部曲、三十三歌、三行为一节表示三位一体, 十、百象征完美等。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杰作, 但其中“三个指环”故事表现出对宗教宽容的态度。

拉伯雷的《巨人传》“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的探索中, 将神秘主义又纳入其中。

人们当时流行的话是“信仰是自由的, 天国就在现实世界。

”实质上都信仰上帝, 只不过把救世主从天上请到了地上。

从当时“沉思生活”与“积极生活”的态度、观念也能折射出宗教的影子。

文艺复兴的提倡者们宁愿选择清静、隐蔽的生活, 也不愿投入到世俗的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中去。

彼特拉克每每谈论对社会生活的鄙视和对孤独生活的向往时, 都跃然于纸上。

他自己承认研究古典作品是为了逃避世俗的烦恼。

薄伽丘认为人就该埋头进行纯学术研究, 但丁的最大不幸是他作为学者陷入到毁坏他书斋生活的家庭和公共事务中。

就连积极生活的拥护者萨留塔蒂还专门著文《论世俗与宗教》, 强调隐居祈祷的修道院生活是至高无上的。

所以文艺复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孕育在中世纪这片艺术的大土壤之中的,文艺复兴吸收了中世纪艺术的精华和某些糟粕而在特定的时间段爆发出来。

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承发展,中世纪艺术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复杂性好比土地和植物的关系,孕育和发展,改变集中与一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