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世纪艺术
----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以及哥特式艺术
当西方曾一度经历过光辉灿烂而又宏伟壮丽的的河岸进入了被所谓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却开出了艳丽的天堂之花。
中世纪希腊文化的大统一性开始解体,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为传道者打开了通道,唤起他们对心灵的关注,产生了上帝。
中世纪的美术是基督教的美术,它是有史以来最谦卑的艺术,在基督教精神的严格控制下,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象征式语言,通过艺术品里的提示隐语暗示和象征来体验更深的精神的意味。
艺术品成了人和上帝之间的一种中介。
历史上从来没有这般涌现出这么多的穹顶、钟楼、和宝塔,涨潮般的从地里冒出来的雕塑像植物一样吞食着空间,抢占天宇。
建筑学,这一门还没有命名的集体艺术诞生了,在石头里雕琢,累积,建造,于是石头开了花,表达了神的旨意。
中世纪的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石头记,中世纪的教堂建筑占线了人类对高空的征服历程,在大工业社会创造摩天大楼之前,教堂最高处的十字架一直是人类挑战建造告诉的极限。
欧洲的教堂在内部空间的创造上,达到了古代石头建筑的巅峰。
在这个过程中,古典的智慧和后人的创造相互融合,古典的建筑理想同各民族的个性追求相互熏染改造,这使得石头充满了故事和背景,每个教堂都成为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地。
在这一千年的历史中,欧洲的教堂先后出现了三种风行样式。
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
坚实雄伟的教堂,以及附着上的精美雕刻、瑰丽花窗重新定义了整个欧洲的面貌。
位于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美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
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术的明显烙印。
拜占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拜占廷为中心的拜占廷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构成了闻名遐迩的拜占廷艺术。
拜占廷艺术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思想,它的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并与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因此它的艺术风格便呈现出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到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罗马式建筑外观巨大、繁复,但装饰简单大方。
最特别的是建筑的屋顶,罗马式风格建筑的设计都是一拱顶为主,以石头的曲线结构来覆盖空间。
罗马艺术表现在建筑方面最为耀眼。
其“圆形竞技场”及“万神殿”最富盛名,由此也可看出罗马人在建筑上的天份之足啊。
圆形竞技场是一座外圈长径188公尺、短径155公尺、高48公尺的椭圆形巨大建筑。
从外观来看,其建筑结构可分为四层,第一、二、三层是由拱所构成
的拱列,第四层则是开了一些小方窗的顶楼。
在拱门与拱门之间有装饰性的半壁柱,若我们细看其中的柱式,会发现由低而高的楼层依序是:多利克式、爱奥尼克式及柯林斯式三种希腊柱式。
从视觉均衡的美感上来说,多利克式最稳重强壮置于下方,而柯林斯式最轻盈花俏,故置于上方;另一方面而言,这也象征着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向往与吸收。
万神殿顾名思义是供奉神只的殿堂,其建筑在外观上有如酒桶一般,在圆桶上覆盖一圆顶,这是由圆拱所发展出来的「穹窿」结构。
圆顶中央有一圆形眼洞天窗,使殿堂内得到充分的光线。
虽然外观看起来相当厚重,但走进殿堂内部,面对直径43.3公尺的球体穹窿空间,却感受不到建筑物本身巨大的重量。
圆顶有五圈方块形藻井,向圆形天窗处逐渐缩小,在视觉上予人向上的轻盈感。
内部四周有一座座壁龛,每座壁龛内皆有神只供信徒们祭祀。
在万神殿这里我们可看到罗马人对建筑工程的理性精密计算的能力。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其中,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
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
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
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
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
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
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最早的哥特式是从罗马风自然地演变过来的。
以教堂为例,在布局上哥特式一直跟从罗马风:结合了厅堂式的十字式、两个高钟塔都没有什么变化。
哥特式的区别在于4点窗花,助,尖拱,飞扶壁。
还有一点变化就是有了环状式。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
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然而,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
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
罗马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
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
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
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
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
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
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
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
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
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
适应宗教需要的大型纪念性建筑拔地而起,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
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很多人认为,中世纪的艺术是种宗教艺术,也是一种黑暗的、野蛮的艺术。
而我认为,中世纪的艺术并非“黑暗艺术”,而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而已,它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