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
柘城县陈青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任会敏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向上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释题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
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
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
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
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
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
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
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
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其诗文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四杰”的诗歌可谓以书生意气来激扬文字,充溢着疏朗奋发的骨鲠之气,真正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了,昭示着唐诗时代的来临。
四、整体感知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
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五、文本研习
(一)首联
1. 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
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二)颔联
1.“牙璋辞凤阙”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古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
这里指领兵出征的将帅。
“凤阙”,皇宫,这里长安。
参加了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
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
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3. “绕”字有何内涵?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三)颈联
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
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
两句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六、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七、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