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颀的古从军行诗歌主题的...

李颀的古从军行诗歌主题的...

E、厌战怨征。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作者简介:
李颀 (690-751),盛唐诗人,祖籍赵郡(今河 北赵县),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 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 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 《唐才子传》传曰:“颀,东川人。开元二十 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调新乡县尉。性疏简,厌 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 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工诗发调即清,修 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 可震荡心神。惜其伟材,只到黄绶。故其论家,往 往高于众作。有集,今传。”
“胡雁”、“胡儿”是从少数民族的角 度去体验战争带来的幽怨和哀伤。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诗: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轻车】轻车将军的省称。 【蒲桃】葡萄。《汉书· 西域传》:“宛 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两匹,汉使采
一、认识李颀的《古从军行》诗歌主题 的深刻性。 二、《古从军行》的写作特色。
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 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 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 奔放雄伟,豪迈悲壮。
边塞诗主要内容有: 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宕,韵味悠长。
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借汉皇开边, 讽玄宗用兵。正如《唐诗别裁集》中云: “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
者垂戒,故作此诗。”
诗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
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 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 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 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 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 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 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 出它的讽刺笔力。
蒲陶、苜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
国使来众,益种蒲陶苜宿离宫馆旁”
边地艰苦而又归家无望,玉门关犹
被阻塞,只能跟随将帅去拼死战斗,最
终是战死或病死,埋骨边地,只有葡萄 等作为战利品贡奉朝廷。 “年年”与“空”造成对比,以汉比唐, 讽喻了当朝。
这是一首思想内容深刻的诗。厌战 怨征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放眼于历
斗,夜间敲击代打更。【琵琶】马上所
弹弦乐器,汉乌孙公主(江都王刘建女 细君曾远嫁乌孙国王昆莫)远嫁时弹奏 过,故称“公主琵琶”。
前四句虚实结合,写士兵们紧张单调的生 活。
“白日”与“黄昏”对比,从时间上显出 战争的紧张感。
“登烽火”、“傍交河”,则从空间上显 出战争的单调性。 “刁斗”与“琵琶”形成了对照。说明战 士的思乡和幽怨与公主相似,但情境不同, 更引人同情和共鸣。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译诗: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此四句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 “野云万里”、“雨雪纷纷”是战时的 恶劣气候。 • “无城郭”、“连大漠反复复的现象,把笔
触伸入到积怨不解的胡汉双方,最后把 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不惜以百姓鲜血满足
一己私欲的统治者。诗中对被征讨的
“胡儿”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在唐 人诗中不可多得,可说是把边塞诗的思
想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
诗风悲壮苍凉。诗中以偶间散,押
韵平仄互换的形式和卢、骆以来的歌行
大体相承,但气势的动荡开阖却是新的 发展。诗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 在节奏上又多变化,例如每两句的句尾 轮换使用双音词和单音词,读来铿锵跳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译诗: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交河】故城遗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吐鲁番西北五公里处,是两条小河交叉
环抱的小岛。 【刁斗】古军中所用的铜炊具,容量一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
想。写边塞征战生活之艰辛,讽刺统
治者轻启战争。借《从军行》旧题, 以汉喻今,借汉讽唐。
“(首四句)从塞外说起。(次四句)
叙其所遇,无非苦境。(末四句) 叙其出征不能回首。(总评)此篇 三韵两转,中间四句,极状塞外悲 凉之境。一句一意,读之如亲历其 境。”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卷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