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从军行整理

古从军行整理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从军生活环境?突 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征?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行人”流露出了怎 样的心情? • 明确: • 七、八两句,侧面点出“行人” 的哀怨之感、思归之念。胡雁胡儿都 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 远戍到此的“行人”呢?
2、“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 落。”请分析这句名句在表达上的效果。
•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 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换到的是什么 呢?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 答案“蒲桃”,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此 处用故,讥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草菅 人命的帝王,有力地揭示了主题,起到了 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该句也是全篇的 诗眼,是诗意的落脚点,前面的铺陈,在 此处都有了着落。
• 明确: • 诗开首两句先写“白日”、“黄昏”紧张的从军 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 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 三、四句接着描绘晚上的环境。风沙弥漫,一片 漆黑,只听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 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 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 共鸣了。 • 接着五、六两句,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 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 状亦可相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 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4、“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 汉”等典故,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 明确:(首先结合注释理解典故) • 这些典故借古讽今,暗示了唐王朝的帝 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造成生灵涂炭。 典故的好处在于,有些话不好直说,可 以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主题;同时,使 得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原来古今帝王都 不体恤民生大率如此。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 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
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 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理解并背诵《古从军行》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E、厌战怨征。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作者简介
唐朝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 南登封。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 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 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 往,诗名颇高。诗内容丰富,以 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其诗 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擅写各种体裁,七言歌行尤具特 色。作品今存《李颀集》。生平 事迹见《唐才子传》。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 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 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 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接下来, 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 诗人却从侧面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 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 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 “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 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①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②.表现战士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 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 ) 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陈陶)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④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3、这首诗借汉喻唐,以古讽今,其主旨是 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你认为诗中那一 句用警醒的语言点明了这一主题?
明确:“空见蒲桃入汉家。”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 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 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只有跟着 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 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诗人用“年年”两字,指 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借汉皇 开边,讽玄宗用兵。正如《唐诗别裁
集》中云:“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
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从军生活环境?突出了什 么样的环境特征? 2、“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请 分析这句名句在表达上的效果。 3、这首诗借汉喻唐,以古讽今,其主旨是讽刺 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你认为诗中哪一句用警醒的 语言点明了这一主题? 4、“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等 典故,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1、认识李颀的《古从军行》诗歌主 题的深刻性。
2、《古从军行》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诗人用音节和叠字表现巨大的讽喻力
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 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
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
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 豪迈悲壮。
边塞诗主要内容有:
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Βιβλιοθήκη 李颀(690-751)
作品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 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 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 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 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 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 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 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 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 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 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 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今天,咱们来一 起学习李颀的《古从军行》。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2.对比
3.虚实结合
4.用典故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 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 士的赞美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