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施术的条件有人声称,他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实施催眠术,且均无败绩。
无论如何,这种说法的可信性都需要存疑。
世界上是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条件的,以人为活动对象的事情对条件的要求就更为苛刻。
因此,我们的观点是:并不是任何施术者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对任何受术者实施催眠术。
换言之,实施催眠术是有条件的。
总括起来说,这些条件包括四个方面,即:环境;气氛;受术者;催眠师。
我们无法分辨这四者当中哪一个更重要。
长期以来的催眠实践活动表明,这四者当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有所缺失或疏漏,催眠施术都难以取得成功。
由于催眠师的特殊重要性以及还有一些内容与本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将对“催眠师”予以专章讨论。
下面,我们将就与催眠施术相关的其他三项条件分别加以论述。
一、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的环境。
这二者对于催眠施术来讲同样重要。
(一)自然环境实施催眠术时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苛刻”。
也许你会看到在人声鼎沸、刺激众多的会堂里、舞台上,催眠师照样可以进行催眠表演,而且很成功。
其实,那些受术者已经是久经催眠、极易进入催眠状态的人了。
而在一般的实际运用中,尤其是首次做催眠的人,在那样环境下是很难进人催眠状态的,除非是少数暗示感受性极高的人。
具体说来,对环境的要求有这么几条需要特别重视。
催眠室的布置要简洁,尽可能减少无关刺激物。
实施催眠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受术者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换言之,受术者要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贯注于催眠师所指定的对象,方能进入催眠状态。
人类注意的规律在心理学中已得到充分揭示:那些新颖的、变化的、相对强度较大的刺激物能够吸引人们的无意注意,这是自然生成的现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由此可知,多余的无关刺激物若是比较新异、有变化、相对强度又比较大的,就容易分散受术者的注意,使得受术者难以进入催眠状态。
一般说来,要求催眠室中只放置一张床,一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只花瓶,如此就足够了。
此外,墙上最好不要有任何装饰物。
催眠室里的光线也不宜太亮,昏暗的光线对于诱导受术者进人催眠状态最为有利。
如果是白天施术的话,要拉上窗帘,从而使得室内的光线暗淡柔和;如果是在晚上施术,最好用绿色或蓝色的灯,因为绿色或蓝色会给人带来宁静、舒适、安详的感觉,有利于暗示诱导的顺利进行。
而红色、黄色和橘黄色则显得刺激量过大,会使人情绪激动不安、焦躁不已,不利于进行暗示诱导。
室内的温度要适宜。
催眠室内的温度如若过冷、过热,都会使人的注意转移,发生分心现象。
我们曾对一受术者实施催眠术,久久没能使之进入催眠状态。
后来受术者报告说,感到太冷,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暗示语的诱导上去。
后来改变环境条件,才见到效果。
此外,也不要突然开动空调或电扇,这个突然的温差刺激(包括响声)可能会使已经进入催眠状态或将要进入催眠状态的受术者清醒过来。
声音对催眠的效果也是有影响的。
一般说来,催眠室以安静为宜,在门上应挂上“请勿敲门、多谢合作”的牌子。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声音还可能起到加强催眠效果的作用。
例如,电动机的转动声,节拍器的声音等等,都可以起到辅助催眠的作用。
究其原因,是因为单调、重复的刺激有利于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
但是,如果这些声音是突然的、断续的、无规律的,那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了。
空气以清新洁净为宜。
如果空气过于混浊、潮湿或是干燥,都会令受术者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无法进入专注的状态,从而使催眠施术的效果受到影响。
如果连日阴雨或在梅雨季节,或是室内有许多人吸烟而使空气不清新,应当打开窗户使空气流通,然后再进入施术阶段。
(二)人的环境以上描述了自然环境或人工自然环境对催眠施术的影响问题。
其实,相对于自然环境或人工自然环境,人的环境有时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催眠室里,应谢绝一切闲杂人员。
对于初次接受催眠术的人来说,最好不要有什么参观人员,即使是受术者的家属也不要在里面。
在西方和日本,催眠室里都是催眠师与受术者一对一。
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以有一助手在催眠室里为好。
其原因是,有第三人在场可消除受术者(尤其是异性受术者)的紧张心理。
另外,由于催眠术在中国还远远没有普及,有第三人在场,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为什么在催眠室里的人要少,而且家属一般谢绝入内?有位富有经验的催眠大师对此有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催眠术主要是用于治疗一些心理疾病的。
而心理疾病的一些致病或诱发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问题。
并且很大的可能是来自于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家庭成员。
如果这样的话,家人的在场会使受术者感到疑虑重重,戒备心理油然而生,有意无意地保持高度的警戒水平,生怕在催眠状态中说出一些隐藏很深的(很可能就是致病原因)话,在这种状态下,要想把受术者导人催眠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有时,因某种需要,会有一些参观或实习人员在场。
在这种情况下,一是要向受术者作出说明,征得他(她)的同意与理解。
二是要对参观或实习人员提出要求,严格禁止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否则,无论是对受术者还是施术者,都是一种极大的干扰。
二、气氛这里所言及的气氛是指催眠师与受术者之间的心理气氛。
在心理学家看来,只有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交往的双方才能达到高度心理相容的境界。
在高度心理相容的境界中,即使是从逻辑上来分析是无法接受的观念也能欣然接受。
请注意:催眠暗示正是通过非理性知觉通道打动人的全身心的。
由此可知,融洽的心理气氛在催眠施术过程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而建立融洽的心理气氛便自然成为催眠施术的必要基础条件了。
在明确了心理气氛的重要性以后,接着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创设良好心理气氛的问题。
我们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一般说来,在受术者尚又寸催眠术有较深的疑虑、紧张、害怕心理时,最好不要对他们施术,也不要过分热情地劝导他们接受催眠治疗。
尽管催眠师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了“怀疑者催眠法”、“反抗者催眠法”,而那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
一言以蔽之,催眠师必须得到受术者的协助,努力与受术者建立默契关系、感应关系。
经验老到的催眠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点。
倒是那些不够成熟的催眠初学者往往自恃自己有什么“高招”、“绝技”,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一举成功。
事实上,这往往正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其二,催眠师要与受术者建立起恰当的人际关系。
有人说,在对他人进行催眠时,本身技巧的作用约占40%,而具有融洽的气氛和建立恰当人际关系的作用约占60%。
我们认为,这样的比例划分并不夸张。
那么,什么叫恰当的人际关系呢?在我们看来,催眠师应与受术者建立起“亲密有问”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既要亲密,使得受术者放下包袱,打消顾虑,心理上不紧张,从而达到使其易于接受暗示的目的;又要“有间”,即有距离感。
为什么要有那么一点距离感呢?这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暗示的效果。
实践证明,催眠师对于非常熟悉的人、关系特别好的人往往很难成功地施术。
这是由于过于熟悉且关系亲密到失去了权威性和神秘感的程度,而权威性和神秘感对于施术成功则相当重要。
有时,很熟悉的人主观上也相当配合催眠师,但潜意识中的“抵抗”却很难抹去。
因此,从催眠施术的效果出发,催眠师与受术者应建立“亲密有间”式的恰当的人际关系。
其三,要激发受术者的动机。
所谓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因。
动机具有三大功能:发动功能一唤起个体的行为;指向功能——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激励功能一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
由此可见,若受术者缺乏接受催眠术的动机,融洽的心理气氛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如果受术者没有认识到自己接受催眠的必要性,如果他们只是抱着试试玩的态度,或者说受术者在事前毫无心理准备,那么,无论催眠师的技巧有多高明,也很难产生催眠施术所必需的心理气氛,也就很难成功地施术。
然而,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物极必反”,倘若受术者的动机强度过高,急于想配合催眠师使自己进入催眠状态,同样也难于使催眠施术成功。
这是由于,过高的动机状态,使得受术者唤起过多的心理能量,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认知加工,以及心理紧张度过高,这也会妨碍催眠施术的正常进行。
有鉴于此,催眠师应注意在激励受术者受术动机的同时,又要让受术者持有自然、轻松的态度,惟此,才能创设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再有一点,要尽量消除受术者的紧张感与不安感。
平心而论,当受术者第一次接受催眠术时,或多或少地要有这样、那样的顾虑。
这是由于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无法预期而产生的不安感。
在这种紧张感与不安感的制约下,全身肌肉紧张,生理上、心理上都很不放松。
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良好心理氛围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应让受术者反复进行腹式呼吸,同时予以正面暗示。
一般说来,这么做了以后,受术者的紧张感与不安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趋于消失。
其四,促使双方心灵的沟通。
催眠施术能否成功,说到底是看双方的感应关系是否能建立。
可以断言,一旦双方建立了感应关系,也就意味着催眠施术已经成功了一半。
很清楚,感应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双方心灵的沟通。
通常的模式是:由沟通而产生信赖感,由信赖感而导致融洽的心理气氛,由融洽的心理气氛而引出双方的感应关系。
所以,双方心灵的沟通显得特别重要。
催眠师应竭力使受术者确立一个观念,即催眠师是为了我的身心健康而对我实施催眠术的,我应该安心地接受他的治疗,积极地和他配合。
自然,这种沟通的出现,是经由双方长时间的面谈以及一系列其他术前暗示手段的实施而产生的。
其五,催眠师要听取、尊重对方的意见。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势必积累了许多经验,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它能使人们在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驾轻就熟、应付裕如。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那种由经验所派生的定势有时会起到消极的作用。
所谓定势,即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它趋向于使人们看到所想看到的东西,对表面上相似但实质却不同的情况作出同样的判断,从而将自己的思路引入歧途。
作为催眠师,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
在催眠施术前受术者对自己症状的主述中,以及在一次施术后受术者在谈及自己的感受、体验时,催眠师既要有分析、有鉴别地接受,又要认真听取受术者的描述,并予以高度的尊重,切不可自恃经验丰富、技法超人而主观武断,强迫受术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
惟此,双方融洽的心理气氛才有可能出现。
三、受术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催眠术,也不是所有接受催眠术的人都能进入到很深的催眠状态。
催眠施术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更大程度上还不是取决于催眠师的技能,而是取决于受术者本身。
在吴承红、邰启扬的一项研究中表明:在75例自愿接受催眠疗法的受术者当中,有10人无法进入催眠状态;有14人进入浅催眠状态;有30人进人中度催眠状态;有21人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这表明,在能否接受催眠术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换言之,对于催眠施术而言,受术者也得符合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