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师识字写字教学论文集锦

小学语文教师识字写字教学论文集锦

小学语文教师识字写字教学论文集锦浅谈写字教学中的情感品德教育冷玉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写字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学校、教师均投入大量精力抓好学生的写字指导和训练。

我也听过几节写字课,发现在课上教师的指导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在写字教学中,老师突出强调的是写字方法和技巧,而忽略了写字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精神风貌。

笔者就想谈谈对于这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在写字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后人景仰的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是陌生的,因为这不是书本上的,而教师对此进行介绍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

在最初的写字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甲骨文,学生听了课都说古人了不起,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说要把字写好超过古人。

在这样一种气氛中跟学生讲解笔画、方法,效果明显有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二、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学习写字,要把字写好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

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坚持勤学苦练,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在练字时从学生的表现便可看出他是否有恒心,有毅力,要练好字,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做事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意志品质从哪里来呢?当然也是可以在写字教学中慢慢培养的。

书法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学书故事,比如“墨池”、“笔冢”,这些故事可以触动学生,尤其当他们练了字花了时间发现进步不大时,教师可以在课上练字时讲一进这些故事,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一方面也是提醒学生注意。

在潜移默化中督促他养成这样的意志品质。

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基础较差,尽管花了工夫,却总不见长进,自己也有些泄气了,见此情景,我没有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拿了本有书法家学书的故事的书给他们相互阅读,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果然,他们很快想通了。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些好的品质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在写字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学生不爱护笔,打翻墨水瓶,或者是写字过程中墨水溅到同学身上,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能会频频出现这些问题,问题虽小却很麻烦。

这表明在写字的时候,学生没有完全没有把心放进去,如果用心投入了,又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句名言“心正则笔正”,问题的出现跟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该在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例如笔的使用和保养,文具的摆放,特别是墨汁和墨水在使用时的注意点。

笔者在教学生练习毛笔字时就曾专门讲过学习习惯的问题,开始时班上问题不断,地面被弄脏,空气遭污染,于是我和学生一齐努力改正不良习惯。

一般来讲,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被纠正后,自己的字都会有进步。

总之,写字是一门综合课程。

我们在教学时不可以拘泥于笔画的分析,而应尽可能地挖掘写字教学中的潜在作用,使学生在写得一手好字的同时能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知识既有书面的,比如读一些古典诗词,名篇散文,也有内心的,自己的个性、情感,乃至于审美趣味,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谈奉节师范附属小学柯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

那么教师如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呢?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一些识字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让汉字“生动形象”些。

识字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对这样的事物,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让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让汉字更加“生动形象”些,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具体方法有:动作识记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示动作的字。

如:“蹲”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若要学生做一个蹲下的动作,然后再出示这个字,通过认读加上学生前面做的动作,他们一定记得很牢。

同样的方法还适用于趴、推、眨等许多表示动作的字词。

图画记忆法比如:教学“网”字,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回忆看到过的网,然后画一画。

不一会儿,学生画出了鱼网、蜘蛛网,有的还画出了一个小男孩正坐在电脑前上网。

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将这个“网”字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字形联想记忆法我们的汉字虽说是表意文字,但是是经过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帮助识记字形。

例如:“帘”字,让学生想象:上面的穴宝盖就像一扇窗子,下面的这个“巾”就像挂在窗户上的布帘,所以这个字是窗帘的帘。

二、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让汉字“有趣”些。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方法有:加一加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这类字时,相邻的同学就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加法熟记。

如教学“好”字,让相邻的学生分别代表“女”和“子”,口中还一边念“我是女,”“我是子”“女加子就是好”,“你好,你好,大家好!”这种由旧知识引出的新知识学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学习兴趣也很浓。

减一减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变成一个新字。

在教学这类字时,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减法熟记。

如教学:“代”字,让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袋”和“衣”,边念“我是袋,袋鼠的袋”“我是衣,衣服的衣”“袋鼠减衣等于代表的代”。

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换一换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重要部件,学生掌握了偏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基本知道了这个字的意思。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帮助学生识字呢?可以让学生这样做:让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形近字,采用边说边换位置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如教学“线”字,把“线”的绞丝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钱”。

编顺口溜记忆法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很好,经常引导学生编一编识字顺口溜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特别是一些形近字的辨别,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

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

牛羊吃草,草儿青;吃完喝水,河水清。

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小牛要去告妈妈。

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汉字与孩子的生活“更近”些。

利用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广告、招牌以及商标等为媒体,引导儿童识字。

如:学了“点”字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学生一下子想起来了:这是“好吃点”的“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洋”是“洋洋百货”的“洋”,“张开翅膀”的“张”是“开张大吉”的张。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简直是不胜枚举。

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明白“时时处处皆语文”,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四、自做“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让孩子们的学习更“自主”些。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

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

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多次体现,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体会收集、整理、编排的创造乐趣。

识字教学充满乐趣,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出更多的好方法、好点子,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们也会随着学生的成长一起成长。

低年级识字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识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提法的体会宁德市小学教师培训部施茂枝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黄金星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解放后前几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使之拥有不容置疑的“法定”地位。

1986年以后的大纲删去这一提法,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旧话重提,但作了改动,变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笔者认为,这是在对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和识字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和深思熟虑之后,对低年级识字教学作出的准确定位,也是对这十几年来识字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一、低年级识字与语言的发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工具;而掌握语言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保证。

语言文字是现代公民社会生活实践必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认知世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领悟内涵,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各类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整合等,获得现代公民终身学习和生存发展的本领。

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一度被视为语言发展的障碍。

这一判断似乎并非完全没有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至12岁。

我国儿童7岁入学,已经进入这一时机。

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不是从识字而是从阅读开始,那些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才是他们获取书面语言营养的最重要的源泉,尽早、大量的阅读是发展语言的最重要的有效途径。

也正因此,课程标准在阅读量方面提出明确的高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低年级也应不少于5万字。

然而,这不应成为视“以识字为重点”为语言发展的障碍的依据,因为以识字为重点并不必然以牺牲阅读为代价。

此其一。

其二,读物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尽早、大量的阅读,前提是攻破识字关。

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把识字与阅读巧妙结合起来,既重点突出,使低年级就能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又使识字与语言学习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把识字与发展语言对立起来,绕过拦路虎──汉字直奔语言而去,眼前也许有一定成效,但是拦路虎只是被绕开,不会自行消除,终将成为制约语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从长远看,绕过汉字求语言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