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简报第2期(识字写字教学专辑)

小学语文教学简报第2期(识字写字教学专辑)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二期——“识字写字教学”专辑“国培”北京大学小学语文教学团队编2016年11月23日自培训开始到现在,北京大学小学语文教学团队已经提供了一些引领性资源,并在上一期简报中对培训基本情况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在平台的答疑活动中,各位学员也结合日常教学提出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教学团队在收到这些问题之后,已分工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回应,并对所有问题进行了归并与分类。

本次课程简报为“识字写字教学”专辑。

一、基本理念(一)适当减负。

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

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

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其中会写800。

提倡“多认少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会”。

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

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应该识、写多少字哪些字,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字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

课标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尝试在这方面给出明确的建议。

(二)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温儒敏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三)规范字表与小学生识字表。

我们的规范汉字的一级字表,就是常用字字表,常用字字表分成两段,第一段就叫做常用字,第二段叫做次常用字。

一个社会义务教育的人,有3500字其实就够用了。

因为这3500个字,是经过科学测算过的,基本上可以覆盖到99%的容量。

小学教育,把这3500字,分解为几个学段,小学识字教学,基本上就完成了。

这种情况下,课标里头每一个阶段里都规定了一定的字量,按道理说,这个量应该是有个字表来给大家一点规范,我个人认为,特别是初级的字表非常重要,就是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认的字,要选择好,那么小孩们在读这个字的时候,这批字一带动起来就比较容易,应该减少它的难度,所以这批字应该是最重要的,应该选好。

(王宁教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二、案例解读:如何利用汉字的自身特点指导学生识字?泱泱中华几千载,悠久文明薪火传。

中华民族的文明,浓缩于汉字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传承着中华文化。

正如著名汉字研究专家唐汉所言:“每一个汉字,几乎都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因此,从某个角度而言,指导学生进行识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文化熏陶、理解、认同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过程。

汉字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汉字结构,揭示其内在的构字理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

如:象形字发展到楷书阶段,虽说几经变形、抽象,但有些形象仍然清晰可辨,另有相当一部分还保持着原有的“象形”基因,非常适合根据字形结构进行识字教学;指事字记录的多是抽象概念,利用构字的方法理解、记忆字形,可以使抽象的意义具体化、形象化;利用会意原理进行识字,可使参构会意字的已识部件得以复习巩固,并能感悟到古人是怎样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来会意出新字的;以形声字共有的偏旁为母体字,与不同的形旁相匹配,就可以衍生出一批形声字来。

形声字约占汉字总量的80﹪以上,让学生知道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对于以后自主识字具有重要意义。

在遵循汉字构字理据,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识字时,老师们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趣味性原则。

低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教材中看图识字、游戏识字、字谜识字、歌谣识字、情境识字的编排,体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意图。

教学中教师不妨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或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点燃兴趣、加深记忆,提高识记效果。

2.直观性原则。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发展过程表现为,右脑的形象思维发展在前,通过学习语言,左脑的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成熟。

可见,形象思维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就可以协调左右半脑的工作,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如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出某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就一目了然、非常有趣。

3.可接受性原则。

在充分尊重汉字构字理据的同时,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选择较为典型的、为学生所能接受的字理进行教学。

必要时,也不妨加以变通,便于儿童理解、记忆和掌握。

总之,教师要善于采取有利于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的识字愉快、轻松、高效。

【案例1】1字理识字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

比如学生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声字的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就能自觉地析解“煮”、“烈”、“烹”、“照”、“熬”等字的形义,并把它们与“火”联系起来。

学了“首”字(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声字的形旁时还可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人头”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如果了解了“手”作偏旁可变写为“扌”“又”“廾”“攵”“彐”“爪”“又”等,那么,学到“挥”、“击”“看”“牧”“取”“寻”“采”“戒”“弄”“受”等字时,就能自觉地把这些字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理解。

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后,就能形成较强的析解词语的能力。

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是只要他懂得四点底“灬”表示火,食字旁“饣”与食物有关,就能顺其字理推出“烹饪”是“用‘火’烧煮‘食’物”的意思。

【案例1解读】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后,就能形成较强的析解词语的能力。

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是只要他懂得四点底“灬”表示火,食字旁“饣”与食物有关,就能顺其字理推出“烹饪”是“用‘火’烧煮‘食’物”的意思。

概言之,懂得常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掌握了像“大”、“男”这类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基本构字原理,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地形成识字的能力。

如此依据字理教学,当汉字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既能使学生意义地识记汉字,又能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右脑潜能。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汉字教学的一段话———“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

”这一点对我们的识字教学很有启发。

【案例2】怎么记住“武”字没有撇?1本案例及解析参考了黄亢美《字理:识字教学的根本》小学教学设计2010.1师:同学们,“武”字很容易写错,请大家仔细观察字形,然后认真书写一遍。

生:看范字、自己书写。

师:请你们说说书写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吧!生:“武”字右边千万不能在斜钩上多写一撇。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听明白了吗?生:(齐说)听明白了!师:请大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当堂了解学生的书写正确情况,正确率达到100﹪。

可两天后,教师批改作业时却发现了问题,学生书写“武”字的错误率高达3成以上,有7、8个孩子都“不幸”地写了斜钩上的撇。

【案例2解读】教学生字的过程,如何避免仅着眼于字形、笔画的狭隘的“就字教字”,突破生硬灌输、强制记忆的旧模式,探寻一条新的识字教学路径?这则平时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案例,可能会启发我们审视弊端、深入思考。

学生为什么会“顽固”地重现老师提醒过的错误?究其根本,虽然老师也强调让学生经历观察字形、探究发现的自主识字过程,但是层次较浅,整个过程缺少形象地讲述或巧妙的联想,难以让学生记得生动形象、清晰牢固。

再加上教师教学语言体现的心理暗示是反面消极的,很容易引起“负迁移”效应。

其实,“武”确实是个易错字,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字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解,很可能学生识记效果会大不相同。

追根溯源,“武”字是会意字,它的最早形体为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戈”(武器),下面一个“止”(脚印,表示行动的意思)戈止会意,表示征发讨伐之意。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体,字形有了极为特殊的变化,“戈”的首笔变成了“武”首笔,“戈”的撇笔变成了“武”第二笔。

有专家考证,“武”字在从戈的字中是唯一的一个特殊变体。

综上所述,依据汉字自身的特点指导学生识记汉字,应该是每位语文老师关注并研究的话题。

只有当语文老师首先走进汉字形成、演变的历史长河,把握汉字的字理规律,才能科学而艺术地采取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让识字过程变得“有情有义”、“有理有据”,焕发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汉字独具的悠久魅力。

三、问题聚焦与教学团队回应(一) 如何让低年级识字教学变得更有趣点?培养识字兴趣,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与个人成长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首先,汉字作为音形义结合于一体的独特语言符号独树一帜,独具魅力。

它的一笔一画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传达着精神的力量。

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绵不断的根源所在,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汉字在,中华文明就会长盛不衰。

因此,培养识字兴趣,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中国人,塑造中国灵魂,可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自我本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更好地彰显自己。

其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面临着海量的阅读挑战,有与人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的需要。

因此,在合适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与转化,可以说,识字是阅读与习作的基础。

毕竟孩子们将头脑中的感性形象与语言符号建立联系,将扩大其阅读面,更多地获得与人交流的话语能力。

一定程度上,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已成为孩子语文学习的助推器。

其三,培养识字兴趣并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识字兴趣正是顺应这一心理,给孩子恰当的引导,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课堂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汉字,用自己的头脑去辨析、寻找记忆生字的捷径,于是,识字将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成功感,语文学习成了一件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趣事,学生乐学、会学的品质也就逐步养成了。

这里举一个案例:【案例】《云、电、风、雨》识字教学片段(片段一)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夏天下雷暴雨的情景吗?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看图拼音识字18”(揭示课题)。

师:我这儿还有一段下雷暴雨的录像,你们喜欢看么?生:喜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