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孟浩然教案

送孟浩然教案

谈话导入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三、读通古诗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

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3齐读生字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出示节奏(4)齐读(5)谁来读一读?(6)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

(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

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

(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

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

请同学们齐读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生:望那只船(6)、“孤帆”是什么意思?(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8)、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

“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

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14)、汇报(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

(指导读3、4句)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

(齐读)(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

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

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

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

(播放歌曲《烟花三月》)五、作业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出示作业: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六、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尽情永在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

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揭题导入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

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4.揭题释题。

(知诗人)(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

“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

“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

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③孟浩然(资料)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

(读诗文)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

师范读。

自由读,指名读。

(读通、读顺、读熟)三、理解诗意。

(明诗意)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

(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

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

有没有不懂之处了?(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