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读古诗品古诗识古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赣州市会昌县右水中心小学梁钰玲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有机整合”说目标
四年级上期是第二学段的过渡学期,本学期古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向下一学段的衔接。

教学本组教材,要综合学段的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

读要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有实效地读,还要运用多种形式来读。

读的过程中边想象画面“诗有三本: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

最后再从不同的角度链接资料,拓展古诗词的容量。

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本册童话组文章《去年的树》当中的小鸟和树分别时的情景,从而引出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分,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举例以前学过的《赠汪伦》。

2.揭示今天的主题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黄》。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二)质疑课题,理解课题。

1.生读课题质疑课题。

2. 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三)了解古诗背景初读古诗读通古诗。

1、先课件出示李梦的故事,让学生在学古诗的同时了解一种生活。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古诗
1)、生自读,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抽生读,随机纠正读音。

3)、师范读。

4)、齐读。

5)、再抽生读联系注解扫除不理解的字词意思。

(可小组讨论)。

6)、(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师相机引导解决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

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江下行》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

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

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

(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六)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尽
情永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