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1课时)一、设计理念或教学理念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目标。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学习动机较明确,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但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欠缺,协作意识差。
就知识方面高一学生初中已学过一些生物知识,此前也已学习了细胞的组成和结构,但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构建知识的整体性。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前面三节:《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和《细胞质》的基础上编排的,体现了细胞结构由表及里的顺序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
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细胞核的功能和结构,寻求探究细胞核功能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2、能力目标①.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的功能、结构以及功能与结构之间相适应的关系;②.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基本思想,最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五、重点与难点分析1、教与学重点以课程标准为主,确定本节教与学重点是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教与学难点按照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教与学难点是细胞核的结构。
六、教与学的方法1、教学策略本节课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的。
这是根据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来合理选择的。
探究性学习是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合作,构建和内化知识的学习过程。
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相关内容,同时使用多媒体、讨论、提问等手段加强教学,是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的接受新知识。
把握住“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细胞生命活动的角度来加强细胞内部主要结构之间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2、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探究细胞核的功能,并派代表发言,总结细胞核的功能。
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部分的教学中,以给出“思考和讨论”题,学生进行思考和自由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则适时引导、补充、精言归纳,在探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课后布置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以通过展示学生尝试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以及交流“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加深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真核细胞细胞核结构和染色质模型所需相关材料。
2、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中有关于胞核功能的探究性实验材料。
八、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3min)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先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有关于细胞结构的东西。
学生回答:细胞主要分为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三部分。
其中还有各个细胞器,如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等。
教师提问:那么在这些细胞器中,有哪些细胞器是和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以及运输有关呢?【ppt】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加工蛋白质,高尔基体运输蛋白质。
教师:为什么这些细胞器可以这样有条不紊的密切合作?他们之间是如何协调形成统一整体?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细胞核有关了。
2、新课教学(35min)(1)、细胞核的功能教师:关于细胞核的功能,科学家都已经做了许多实验来探究。
我们就借助科学家的研究来学习细胞核的功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实验《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ppt】《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科学家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
结果,有核的一半能分裂,无核的一半则停止分裂。
当有核的一半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如果这时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这一半也会开始分裂。
最后两半都能发育成正常的胚胎,只是原来无核的一半发育的慢一些。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细胞核的关系。
老师总结:细胞核控制着细胞分裂和分化。
【ppt】《变形虫实验》科学家将变形虫分为有核和无核的细胞质两部分,一段时间后无核的部分死亡,有核的部分存活。
接着,科学家又将有核的部分分为细胞核和细胞质,在细胞质内植入新核,结果细胞核死亡,而植入新核的部分依旧存活。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细胞核新的功能。
老师总结: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老师:那么根据这两个我们讨论过的实验,我们能否总结一下细胞核的一般性的功能呢?细胞核能够控制着细胞的繁殖和生长,还能控制生命活动。
那么我们就可以提炼出关键词——细胞核能控制细胞的代谢。
那么细胞核的功能只有这样一个吗?科学家为了研究它的其他功能,还做了有关于伞藻的实验。
大家先看一下伞藻的图。
【ppt】伞藻的图片老师:看着这张图,猜猜伞藻是单细胞植物还是多细胞植物?学生:单细胞植物老师:为了进一步了解伞藻,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模式图,了解它的结构。
【ppt】伞藻模式图:伞藻由“帽”、柄和足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足部。
老师:介绍伞藻的结构和特性,并引出伞藻的嫁接实验。
【ppt】伞藻嫁接Flash。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老师总结:足控制着伞帽的形状。
那么足中有细胞核,也有细胞质,究竟是哪部分控制着伞帽的形成?引出核移植实验。
【ppt】伞藻核移植实验学生:细胞核控制着看伞帽的形成。
老师:有关于植物的核移植实验,我们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动物之中出了许多的明星,有我们所熟悉的多利羊。
【ppt】多利羊以及其母亲的图片老师:引导学生辨认多利羊,并且引出多利的诞生过程。
学生讨论,得出多利羊诞生实验的结论——细胞核控制着多利羊的肤色。
老师总结:回顾之前的伞藻实验,再与多利羊的实验结合,我们又能得到怎么样的一般性的结论呢?学生: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2)、细胞核的结构——多媒体展示老师设问:那么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从而引出细胞的结构)【ppt】展示细胞核的结构。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学习。
老师提问:1. 染色质是否等同于DNA呢?2. 染色质与染色体异同点及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ppt】随堂练习:1.对细胞和内部起屏障作用的结构是什么,它由几层膜组成?2.举例说明核孔有什么作用?3.人成熟的红细胞还能生长分裂吗,为什么?4.从细胞结构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主要取决于()A、线粒体B、叶绿体C、核糖体D、细胞核5.科学家将雌性黑鼠乳腺细胞核移入白鼠去核的卵细胞中,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移植入褐鼠的子宫。
该褐鼠产下的小鼠的毛色和性别分别为()、A、黑雌B、褐雌C、白雄D、黑雄学生认真思考后,作答:1.核膜,双层膜;2.大分子蛋白质,如合成DNA和RNA所需的聚合酶及染色体的组蛋白,大部分是通过核孔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而核内生成的各种RNA,如t RNA ,m RNA等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3.不能,细胞和控制细胞分裂,其无核4.D5.A3、课堂小结(5min)【ppt】展示小结。
老师:进行本节的小结,强调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
4、课堂学习延伸(2min)老师:同学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在下节课时交流、互相评价作品,评选出优秀的作品。
学生执行任务,完成作业。
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中采用了课前复习提问,新授课时板书与多媒体并用及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加之及时巩固的配套习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较好。
成功之处:(1) 实现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2) 突出了重点,较好地解决了难点;(3) 教法运用合理恰当,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4)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不足之处:(1) 时间安排稍显紧张,最后的随堂练习稍显匆忙;(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凸显,教学讲授的内容稍显多了些。
附:板书设计细胞核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外膜核孔内膜代谢遗传细胞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