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是非题1.双草酸盐抗凝剂中的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而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二者适量混合后,恰好不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体积。
(√)2.在低渗溶液中,细胞皱缩呈锯齿形,在高渗溶液中,则肿胀甚至破裂。
(×)3.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生长和破坏在促红素及其他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保持动态平衡。
(√)4.红细胞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5.正常成人血红蛋白肽链主要组合形式有四种,即HbA1,HbA2,a2,r2。
(×)6.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其主要优点是操作简便,能测出所有血红蛋白,易于建立质控。
(×)7.氰化血红蛋白最大吸收峰为510 nm,最小吸收波谷为450 nm。
(×)8.氰化血红蛋白标准液是制备标准曲线,计算K值,校正仪器和其他测定方法的关键物质。
(√)9.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与红细胞计数值呈一致性。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属于幼稚红细胞。
(×)11.网织红细胞可以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
(√)12.贫血越严重,在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病人,网织红细胞数就越高。
(√)13.血涂片中出现较多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能由于缺铁引起。
(√)14.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所致贫血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5.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为正常色素性贫血。
(√)16.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1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
(√)18.红细胞比积测定温氏法已属淘汰方法。
(√)19.血沉管垂直直立时,红细胞受阻逆最小,当血沉管倾斜时可致血沉减慢。
(×)20.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学委员会(ICSH)推荐以魏氏法为血沉管测定标准方法。
(√)21.白细胞是机体抵御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由形态和功能各异的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
(√)22.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很少,无吞噬作用,它的状态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23.单核细胞与粒细胞起源于共同的定向干细胞,在骨髓内经原单核细胞发育为成熟单核细胞。
(√)24.淋巴细胞为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起源于多能干细胞。
(√)25.B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可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细胞免疫。
(×)26.白细胞计数,即测定单位血液中各种细胞总数,用106/L表示。
(×)27.瑞氏染色的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28.细胞各种成分均为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是等电物质,不带有正,负电荷,对各种染料不易着色。
(×)29.瑞氏染色后偏酸,则酸性粒细胞颗粒偏蓝色,偏碱则为红色。
(×)30.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颗粒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31.白细胞计数的生理性波动很大,因此计数波动小于30%在临床上无诊断意义。
(√)32.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称为右移象,中性分叶核越多则称为核左移。
(×)33.红斑狼疮细胞检查,仅发现游离均匀体或花簇形细胞者不能作为找到LE 细胞的依据。
(√)34.止血过程涉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血小板的量和质以及凝血因子含量及其活动等。
(√)35.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平时都处于无活性状态,只有被活化后才具有凝血活性。
(√)36.内源性凝血系统包括VII因子的激活及因子III(组织因子)。
(×)37.血液离体后,XII因子被异物表面所活化,在血小板因子及钙离子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纤维蛋白而凝固,即为凝血时间。
(√)38.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即天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实际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39.ABO血型物质是每人专有的血型抗原物质,它由多糖和多肽组成。
(√)40.ABO血型抗体系IgG型,能在生理盐水介质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
(×)41.晨尿最适于尿常规检验,午餐后尿对病理性蛋白尿和糖尿的检出现敏感,下午尿标本对尿胆原检出特别有益。
(√)42.尿沉渣有形成分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
(×)43.透明管型是由蛋白和T-H蛋白在远曲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形成后几乎无改变地向尿道移行。
(√)44.正常粪便中粪胆素存在,在溶血性疾病时可减少,在阻塞性黄疸时可增加。
(×)45.脑脊液的细胞计数应在取得标本后立即进行,否则细胞可被破坏或与纤维蛋白凝结果,影响检验结果。
(√)46.渗出液是由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渗出,属于炎性组织液。
(×)47 .李凡他氏实验是用于浆膜腔积液蛋白质的检查,此实验可作为区别滤出液和渗出液的常用方法之一。
(√)48.正常脑脊液中无红细胞,白细胞数极少,几乎完全为淋巴细胞,偶见内皮细胞。
(√)临床检验基础练习题二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 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 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20.Rh血型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
21.渗透压差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22.真性糖尿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23.肾性糖尿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24.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25.乳糜尿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26.管型是肾小管中蛋白聚集物形成的管状铸型。
27.溶组织内阿米巴为公认致病的阿米巴,根据其生活史各期的变化而分滋养体和包囊期,可引起肠阿米巴痢疾或其他阿米巴病。
由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29.滤出液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滤出液。
30.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临床检验基础练习题三问答题1.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何在?答:(1)延长:①第Ⅷ、Ⅸ、Ⅺ因子缺乏;②凝血酶、纤维蛋白原、Ⅴ、Ⅹ因子减少;③抗凝物质增多。
(2)缩短:①DIC的高凝期;②血液高凝(血栓前状态);③技术操作错误。
2.出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何在?答:延长表示止血初期缺陷:(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2)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3)血管性假血友病;(4)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3.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形成途径?答:(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
4.简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试验原理。
答:(1)血浆因素: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多使红细胞Zeta电位降低;(2)红细胞因素:影响血浆逆阻力。
5.根据细胞分布和动力学特点。
粒细胞可分为几个部分?答:(1)分裂池:从原粒细胞→晚幼粒细胞;(2)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3)贮存池:包括分叶核和部分杆状核细胞;(4)循环池:包括半数成熟细胞循环入血;(5〕边缘池:附着血管壁可与循环池互换。
6.简述粒细胞的成熟过程。
答:粒细胞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分叶核细胞。
7.血沉测定(魏氏法)注意事项有哪些?答:(1)采血后在室温下必须2小时内测定;(2)室温保持18~25℃,否则需注明校正。
(3)血沉管必须清洁干燥;(4)血沉管必须垂直放置,避免阳光直射。
(5)混合需均匀,吸血量准确。
8.点彩红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答:可见于铅、汞、苯、苯胺中毒及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病人。
9.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答:(1)具有吞噬活性及复杂的杀茵系统;(2)参与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的清除。
10.根据细胞形态和染色特征贫血可分为几种类型?答:(1)正常性贫血;(2)大细胞性贫血;(3)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4)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1.何谓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病因有哪些?答: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常见病因:(1)活动性肾盂肾炎;(2)肾移植;(3)镉中毒等。
12.实验室常见的抗凝剂有几种?答:(1)枸橼酸盐;(2)草酸盐和双草酸盐;(3)肝素;(4)乙二胺四乙酸。
13.简述尿中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用于诊断近曲小管受损的灵敏指标,可估计某些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井可协助鉴别尿赂感染的诊断。
14.简述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
答: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组成。
15.常见红细胞异常结构有哪些?答:(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2)染色质小体(HOwelI-Jolly s body);(3)卡波氏环;(4)有核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