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血液部分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一般200倍)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5 ×10 ×200 ×10^6/L【参考值】成年男性:(4. 0~5. 5)×10^12/L,成年女性:(3. 5~5. 0)×10^12/L;新生儿:(6. 0~7. 0)×10^12/L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临床意义】1、病理性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比积(HCT/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参考值】(温氏法)①成年:男性0.40~0. 50,女性0.37~0. 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0.42。
【临床意义】增高:1. 血液浓缩;2. 红细胞增多症;3. 新生儿。
降低: 1. 贫血;2. 其他原因的稀血症应用:1. 疗效观察;2. 计算红细胞指数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
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Hb(G/L)。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条件,所以利用Hb参考液制备标准曲线,换算出Hb(G/L)。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 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70岁以上老年男性:94.2-122.2 g/L;70岁以上老年女性:86.5-111.8 g/L【相关】贫血(anaemia):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轻度贫血:男性<120g/L,女性<110g/L,>90g/L ;中度贫血:90~60 g/L;重度贫血:60~30 g/L;极度贫血:<30 g/L;低于45g/L应考虑输血。
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名。
【分型】①花冠型(0):骨髓中;②丝球型(I):骨髓中;③网型(II):骨髓中;④破网型(III):外周血中可见;⑤点粒型(IV):外周血中最多见【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活体染色)染料煌焦油兰:常用,染色效果好,但沉渣较多。
新亚甲兰:WHO推荐,染色效果好,但试剂昂贵。
试验方法试管法:染色时间长(30min),效果好,易重复计数。
玻片法:染色时间短,水分易蒸发,结果偏低。
制薄片,不复染,油镜下计数1000个RBC中Ret数(缩小视野法或Miller窥盘)。
【参考值】成人:0.005~0.015或(24-84)×10^9/L;儿童:0.02~0.06【临床意义】1.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Ret增高:骨髓生长旺盛,溶血性贫血时高达0.2以上;急性失血5~10d,Ret升高明显,2周后恢复;巨幼贫、缺铁贫时轻度升高;慢性失血时Ret持续增高。
Ret下降:造血机能减弱。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后增高不明显,低于0.005。
如低于15ⅹ10^9/L可作为急性再障的诊断指标。
2.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治疗前,Ret仅轻度升高(正常or轻度减少)。
给予相应药物,Ret的升高先于红细胞之前,在用药3~5d后Ret升高,7~10d达高峰,2周后,Ret下降,Hb和RBC才开始升高。
3、放/化疗/骨髓移植后监测:观察骨髓恢复造血的情况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被测HCT * 被测Ret%)/(正常人HCT * Ret成熟天数)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单位为(g/L) 【计算】手工法:MCV=HCT/RBC;MCH=Hb/RBC;MCHC=Hb/HCT;血液分析仪法:MCH=Hb/RCB;MCHC=Hb/(RBC*MCV)。
血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血沉(仪器法)分三个阶段:①红细胞缗钱样聚集期,约10min;②红细胞快速沉降期(聚集减弱,以恒定速度下沉,约40min);③红细胞堆积期。
约10min。
【参考值】(魏氏法)男:<15mm/h ;女:<20mm/h。
【临床意义】一、ESR增快:>25mm/h 轻度↑、50mm/h 中度↑、>50mm/h 重度↑。
生理性增快:①妇女月经期;②妊娠>3月;③>60岁的高龄者;④女比男快;晚比早快;热天比冷天快;④过劳、紫外线、X线、服用鸦片等ESR增快病理性增快: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心梗发病后3-4天ESR↑,持续1-3周;心绞痛ESR正常。
③恶性肿瘤ESR ↑,良性肿瘤ESR 多正常;恶性肿瘤治疗有效ESR↓,转移、复发则ESR↑。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SLE、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二、ESR减慢:脱水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IC。
点彩红细胞:是一种较幼稚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在瑞氏染色时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的细胞。
正常不超过0.0003(0.03%)。
【临床意义】重金属铅、铋、银、汞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时,点彩红细胞数显著增高。
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时,点彩红细胞数也可增高。
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10^9/L降至(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10^9/L可导致严重出血。
【临床意义】1、病理性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贫);②血小板破坏增加(脾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血小板消耗增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④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血液稀释);⑤先天性。
2、病理性血小板增多:①骨髓增生性疾病;②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③外科手术/脾切除后;④感染及炎症性疾病;⑤肿瘤;⑥其他。
白细胞计数:类同与红细胞计数【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滴入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月-2岁:(11-12)×10^9/L。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
通常将其减少的临界值定为(4~2.5)×10^9/L,低于2.5×10^9/L肯定异常。
白细胞总数变化的临床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不过具体情况应当具体分析。
一、生理性变化年龄:新生儿WBC升高,一般在15×10^9/L;3~4天降至10×10^9/L左右;3月后接近成人水平。
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当剧烈运动、疼痛和激动时,WBC↑↑,以N为主,是循环池和边缘池细胞重新调配的结果。
日间变化:在安静和休息时WBC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下午高于上午,一日之内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1~2倍。
妊娠与分娩:妊娠>5个月,WBC↑(12~17)× 10^9/L ,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更高,如无并发症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
白细胞分类计数【技数方法】显微镜目视分类计数法将标本制成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学特点逐个分类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相对比值(或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其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仪器法。
【参考区间(成人)】【临床意义】一、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及减少的参考标准见表2-45。
在外周血液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故其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可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因此,白细胞总数变化的临床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
1、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一般为暂时性的,去除影响因素后则可恢复正常。
白细胞数量的生理性波动很大,白细胞计数结果在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连续观察才有诊断价值。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的意义见表2-46。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归纳为两大类: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
另外,某些药物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如乙酰胆碱、类固醇、洋地黄、肾上腺素、组胺、肝素、氯化钾、锂、铅等。
(1)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原因见表2-47。
我们都知道,急性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其增多的程度与病原体的种类、感染的部位、感染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2)异常增生性增多: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为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释放到外周血液所致,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或未成熟粒细胞,常伴其他细胞改变,如红细胞或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异常增生性增多主要见于:①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因造血组织中病理性白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释放到外周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