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流行音乐20年简述&中国歌曲创作百年大致脉络

中国流行音乐20年简述&中国歌曲创作百年大致脉络

中国流行音乐20年简述
大陆简述:
1980年——1985年
1,演唱形态:突破近30年以民族唱法为中心的格局,通俗唱法被认可。

邓丽君影响第一代歌手。

“通俗民歌”李谷一为代表。

2,表演模式:单一,静态。

3,歌曲内容:80年代前后台湾校园歌曲,人文化人性化歌曲开始复苏。

1986年——1990年
1,演唱形态:多元化
2,音乐风格:开始“港台”向“欧美”贴近;流行音乐本土化“西北风”歌曲最大亮点。

3,音乐赛事:“央视歌手大奖赛”
4,传播载体:电视剧,电视晚会
5,音乐市场:卡拉ok
6,大记事:崔建《一无所有》中国摇滚乐正式诞生。

1991年——1995年
1,音乐风格:多元化。

走向个性化,追求新颖时尚,另类,民谣,重金属等歌路开始细化。

2,传播载体:长篇电视剧增多。

电台“原创歌曲排行榜”推动原创歌曲发展。

MTV新文化现象。

3,音乐商业:唱片公司,分工细化。

4,音乐制作:录音技术革新,多轨录音台,数字录音。

5,音乐“苗圃”:北京,广州。

1996年——2001年
1,音乐风格:创作欧美化,制作现代化,传播数字化,歌手签约国际化。

淡化旋律,强化节奏;
削弱社会大主题,强化爱情生活细节描述;更加另类。

2,表演模式:各种组合,国际交流合作更多。

3,音乐市场:音乐极度扩大化,复合型人才,自弹自唱,自写自录等。

4,音乐传播:互联网。

台湾简述:
40、50你年代:台湾尚无自己流行音乐,沿续上海与香港风格,例周璇演唱,黎锦辉作曲,等。

60年代:音乐开始本土化,驻台美军西洋音乐开始进入。

70年代:自弹自唱的校园民谣。

80年代:政府文化松绑,大量引进欧美。

90年代:歌手年轻化,音乐风格国际化。

香港简述:
欧美流行音乐输入而形成发展地:古典音乐,民歌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轻音乐,美国流行音乐,爵士乐等。

50年代:粤曲黄金期;另一分支,国语时代曲。

60、70年代:欧美流行乐取代国语时代,例模仿披头士;国语流行歌;粤语流行歌三大类并存。

80年代:偶像派两岸三地新潮流。

90年代:男女各“四大天王”;两岸三地互补、互动;国际化,信息顺畅,粤语独特风景线。

中国歌曲创作百年大致脉络
二十世纪初三十年代中期——歌曲旋律萌芽期
1,沈心工、李叔同等为代表创作的学堂乐歌;《送别》
2,肖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为代表创作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
3,城市和农村的“红色歌谣”;《工农兵联合起来》(城市)《十送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4,黎锦晖等为代表创作儿童歌曲;《卖报歌》
5,黎锦光、陈歌辛等为代表创作流行歌曲。

《夜来香》《天涯歌女》
三十年代中期至建国——歌曲旋律发展
1,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创作的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
2,郑律成等为代表创作的齐唱歌曲;《八路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
3,贺绿汀等为代表创作的独唱歌曲;《嘉陵江上》/《长城谣》
4,《黄河大合唱》等为代表创作的合唱歌曲;
5,刘炽、马可等为代表创作的民族风格歌曲;《东方红》《沂蒙山区好地方》《二月里来》《南泥湾》《解放区的天》
6,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歌剧唱段;
7,几种特殊风格歌曲(讽刺歌曲、叙事歌曲、诙谐歌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读书郎》
建国后至“文革”前——歌曲旋律鼎盛期
1,以瞿希贤、李劫夫、李焕之等为代表创作的群众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王莘)/《学习雷锋好榜样》
2,以工人、农民、战士为代表的行业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社员都是向阳花》《一条大道在眼前》《我是一个兵》
3,时乐蒙、生茂、吕远等为代表创作的独唱歌曲;《歌唱二郎山》《唱支山歌给党听》
4,以《祖国颂》、《长征组歌》等为代表的合唱歌曲;
5,以吕其明、雷振邦等为代表创作的电影歌曲;《红色娘子军》《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敖包相会》6,以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格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7,以《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为代表的歌剧唱段;
8,以寄明、李群、黄准等为代表创作的少儿歌曲。

《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劳动最光荣》《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文革”时期——歌曲挫折期
“文革”后至二十世纪末——歌曲繁荣期
(举例歌曲作品:以课堂为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