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疗效及术后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术后安全性。

结果患儿ICU滞留时间为(12±0.3)h、住院时间为(3.3±0.8)天、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2.1±0.6)h;对患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检测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轻度瓣膜返流23例,无血栓栓塞,其中房早15例、室早9例,房速3例。

结论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的疗效理想,且术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标签:介入封堵术;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术后安全性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患儿出生时即存在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患儿发病后主要以心悸、气急、疲劳、头晕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且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与发育。

传统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该方法虽能改善患儿症状,但手术创伤较大,预后较差。

近年来,介入封堵术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得到应用,该治疗方法具有不开胸、创伤小、可根治等优点。

为了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不同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疗效及术后安全性,选取我院收治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3例,女133例;年龄6月~14岁,体重5~36kg;其中房间隔缺损(ASD)82例,室间隔缺损(VSD)9l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6例,ASD合并PDA5例,VSD合并ASD2例,均选用国产封堵器。

患儿均符合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且均经过超声心动图得到确诊。

ASD、VSD、PDA 三种先心病均严格按照专家共识有适应症,排除禁忌症。

家属对患儿病情、手术治疗方案等完全知晓,且均能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方法如下:治疗时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且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对腹股沟区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并行右股动脉、静脉穿刺,植入5F鞘管,对患儿进行全身肝素化。

检查患儿右心导管,建立静脉轨道,导入长鞘,沿着输送长鞘将在体外的封堵器送入左心室,并对左室释放面伞,待位置合适后将封堵器系统进行撤回,保证左室面伞与室间隔紧贴;房间隔的介入治疗顺序:对股骨沟区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巾,全身肝素化后,对股静脉进行有效穿刺,并对患儿进行右心导管造影,将右冠造影导管送入,指导左上肺静脉,经过导管置入260cm的加硬导引钢丝,并沿着导引
钢丝将长鞘送入,并沿着长鞘将封堵器置入左心房,在确定房缺关闭效果理想后固定输送杆,撤回长鞘,释放右心房。

1.3观察指标
(1)观察患儿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2)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安全性,如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
本次研究中,患儿ICU滞留时间为(12+0.3)h、住院时间为(3.3±0.8)天、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2.1±0.6)h。

2.2术后安全性
本次研究中,对患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检测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轻度瓣膜返流23例,无血栓栓塞,其中房早15例、室早9例,房速3例。

3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对儿童的发育及健康均构成严重影响。

调查研究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传统方法主要以开胸手术治疗为主,该方法虽能够改善患儿症状,但手术创伤较大,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近年来,介入封堵术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得到应用,且疗效理想。

本次研究中,患儿ICU滞留时间为(12±0.3)h、住院时间为(33±0.8)天、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2.1±0.6)h。

介入封堵术是近年来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支学科,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特制的导管,并将特制的封堵器由外周血管送达需要治疗的病灶部位,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介入封堵术的出现使得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介入封堵术治疗时创伤较小,痛苦小,患儿术后几天即可治愈;(2)患儿治疗时无需实施全身外循环、深低温麻醉,仅需不插管的基础麻醉即可配合医师完成手术,对于大龄患儿仅需进行局部麻醉即可。

(3)介入封堵术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手术适应证相对较宽,且治疗成功率在99.8%以上,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能更高。

本次研究中,对患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
检测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轻度瓣膜返流23例,无血栓栓塞,其中房早15例、室早9例,房速3例。

但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时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的传导阻滞一般是由于心导管或导丝通过室间隔缺损后到右心室,刺激室间隔内的左右束支引起左右束支或室内传导阻滞。

当患儿发生心率失常后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封堵器脱落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常见的并发症,该并发症主要是选择了不适合大小的封堵器,再加上封堵器本身材质或释放时不当等引起。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介入封堵术后的安全性,应对患儿术后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了解患儿术后恢复情况。

同时,术中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根据患儿疾病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心脏介入封堵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于出现异常的患儿,应该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患儿术后恢复率及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对于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的疗效理想,且术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