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概要)-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概要)-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
(概要)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机场核心,横跨平潭镇及梁化镇两个行政区划。

西至平潭镇行政边界,东至惠东产业转移园惠福路,南至西枝江,北至示范农场。

基地规划面积:56.66平方公里。

二、发展背景
2017年2月省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把惠州机场纳入全省“5+4”骨干机场格局,列为珠三角五大机场之一,深圳第二机场。

”这是惠州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有利于提升惠州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2018年1月4日,惠州市委组织召开惠州干线机场建设领导小组暨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部署推进相关工作。

加快研究空港产业区的规划,发挥空港产业为机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谋划空港产业与惠州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惠州机场早日建设成为干线机场。

在此背景下,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会同惠阳区政府、惠东县政府组织开展了空港经济产业园相关规划研究。

三、规划策略
(一)开发建设策略
以点带面的开发策略
由于规划范围内用地大部分为基本农田及生态控制线区域,土规可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且用地分散。

根据“用地集约化、产业聚集化”的原则以及项目的建设管理需要,近期建设将依托镇区、其他园区生活配套。

服务设施采取具备可实施性的近期开发建设路径,形成“一园五组团”的散点式规划结构;随着建设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成熟,园区建设区将以先期的发展组团为起点,逐步覆盖整个园区范围,并最终与周边镇区、其他园区在产业、交通、配套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多区联动的最终目标。

(二)交通提升策略
区域综合交通协调
协调惠州空港产业园、东江科技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各园区间道路交通体系,保证区域间交通顺畅,促进园区间要素流动。

衔接轨道
本次规划落实轨道相关专项规划的城市轨道3号线、预留深惠汕高铁、深惠城际通道。

结合各站点特质,形成差异化的TOD开发模式。

可实施的动态路网体系规划
由于本项目在规划期内可建设用地受限,以及惠州机场军民合用的性质。

因此,结合现状、用地及军用发展要求和可实施性,采取了动态的路网体系,保证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科学、有效的发展。

(三)产业发展策略
双港联动,打造惠州区域物流产业基地
依托我市海港、空港保税港区和航空保税区,共同组成惠州市域双港物流共生区,填补区域内物流产业基地的空白。

区域产业协调
协调对接东江科技园、惠东产业转移园、怡发工业园现有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充分释放区域产业势能。

四、空间格局
通过规划策略打造城市与自然融合、城市与产业融合的空间格局。

将形成“一心、双轴、六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一心
惠州机场是空港经济产园的主中心,是科研办公、临空产业、物流业等产业的基础。

(二)两轴
空港新城发展轴
沿新机场路展开的城镇发展轴线串联起怡发工业园、惠州机场、梁化镇片区,形成园区东西向、分工有序的组团带状结构,是规划期限内首先要强化的轴线。

产业发展轴
沿东兴大道展开的联系北面的东江科技城、机场以及南面的平潭镇镇区、良井镇的重要产业发展轴线。

随着东江科技城发展大趋势的引导,园区北部未来有发展成为较大规模工业产业园的可能,届时空港经济产业园、平潭镇、良井镇与东江科技城的联系将愈加紧密。

(三)六区
航空港区:依托机场,形成以航空维修、制造、培训、物流为主的航空港区。

机场北临空产业园区:临近机场和高速出入口的片区,利用东兴大道、水良路、横平快速路以及快速路立交的交通优势,打造形成以临空产业、物流业为主的临空产业园区。

惠东高新技术园区:联动惠东产业转移园形成以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园区。

怡发工业园区:依托轨道站点、产业基础以及毗邻镇区的优势,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

平潭镇综合服务区:加强怡发工业园的建设,在保留现状工业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打造互补性强、生产效益高的工业园区。

发展预留区:临近机场,为机场后续发展预留弹性空间。

五、综合交通体系
(一)构建“三轨道+六高速+七快速”的公路道路网结构三轨道
本次规划落实轨道相关专项规划的城市轨道3号线、预留深惠汕高铁、深惠城际通道,图中轨道交通线路仅作示意和参考,最终以经审批的交通专项规划为准。

六高速
分别为:广惠高速、规划机场高速、惠大高速、潮莞高速、规划河惠莞高速以及规划河源至深圳高速,
其中广惠高速、机场高速和规划河源至深圳高速途经规划区。

现状的广惠高速公路,规划红线宽度为30米,两侧防护绿带宽度各30米,整体控制宽度为90米,规划断面型式为路堤型式,与规划区内其他道路采用上跨分离式立交,平潭镇内规划设有2个出入口。

规划的广惠高速公路,规划红线宽度为60米,两侧防护绿带宽度各30米,整体控制宽度为120米,与规划区内其他道路采用上跨分离式立交,规划范围内设有1个出入口。

机场高速与河源至深圳高速为初步方案,最终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方案为准。

七快速
分别为:新机场快速路、横平快速路、机场快速路、陈平快速路、东部快速路、惠州大道、山江大道;其中,横平快速路红线宽度为30米和54米;机场快速路为60米宽快速路。

惠州大道绕至机场北侧与平潭公路、新机场路以及横坪快速路并线,红线宽度为54米,陈平快速路为现状357省道升级方案,向南可至惠阳区。

(二)衔接城市轨道3号线,明确站点特质,形成差异化的TOD开发策略
为实现轨道交通使用效率最大化和沿轨道线路的城市组团紧凑开发的目的,根据各个站点发展现状和规划条件,提出了差异化的TOD开发策略:
交通通勤型站点:站点结合城市绿地、商业设施等产业园公共服务用地建设,并强调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扩大轨道交通站点对怡发工业园、惠东产业园转移园的辐射能力。

居住生活型站点:站点周边以商业等居住区生活配套功能为主,并强调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扩大轨道交通站点对老镇区、周边住区的辐射能力。

综合型站点:内圈层以商业、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主,外圈层以产业用地以及配套居住等功能为主,并注意处理站点到达机场的流线安排。

(三)规划产业园区形成“九横、十二纵”的道路网
“九横”:从北至南分别为规划四横路、规划三横路、规划二横路、中建路、规划一横路、机场北路、滨江路、规划五横路、规划六横路。

规划四横路、规划三横路:东起横平快速路,西接水良路,红线宽度32米。

规划二横路:东接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二横路,红线宽度40米。

中建路-规划一横路:中建路为怡发工业园北部横向主干道,红线宽度32米;新机场路是联系怡发工业园北侧和机场特殊发展区的横向交通;红线宽度60米。

西起陈平快速路,东接惠福路,与既有的《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路网存在冲突,建议调整《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一横路线型,与新机场路相衔接。

机场北路:机场北组团内东西向的主干道,道路宽度32米。

滨江路:西枝江的沿江道路,位于怡发工业园最南侧,红线宽度32米。

规划五横路、规划六横路:西起平潭公路,东至横平快速路,红线宽度32米。

“十二纵”:从西至东分别为怡发一路、怡发二路、怡发四路、迎宾路、青年路、机场北路、平潭公路、规划四纵路、规划三纵路、规划二纵路、山江大道以及福惠路。

怡发一路、怡发二路、怡发四路、迎宾路为怡发工业园的纵向主干道,红线宽度为32米。

青年路、机场北路、平潭公路、规划四纵路是平潭镇北组团的纵向主干道,联系平潭镇北部地块、阳光村以及机场,红线宽度为32米。

规划三纵路:北接新机场快速路,南接机场北路,红线宽度为32米。

规划二纵路:北接新机场快速路,南接新机场路,红线宽度为32米。

山江大道:是梁化镇组团的纵向主干道,北接新机场快速路,南接惠东大道,红线宽度为32米。

惠福路:空港产业园与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界限,红线宽度为40米。

六、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发展定位、产业路径模型以及区域发展现实,产业园共分为三大功能板块,分别为:航空物流基地板块、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及通用航空
特色小镇板块。

在三大功能板块的基础上,提出了“4+5+4”的十三大产业体系。

其中航空物流基地板块包含购物体验、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以及商务会展产业;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板块包含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以及商务研发等产业;通用航空特色小镇板块包括航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培训以及科技研发等产业。

提出立足现实、符合定位的配套型空港经济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发展路径模型:先期通过壮大有一定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形同相关产业集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先奠定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的基础,在中远期伺机引入相关航空产业,深化发展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

以主导产业路径为基础,建立多元复合的空港经济产业园产业发展路径:近期的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及航空物流为主,以延伸惠州市产业链条并奠定园区发展的基础;中远期的主导产业则着重引入航空维修、航材制造等航空配套产业以及总部基地、会展参观、商务配套等航空关联产业,以协助惠州市进行产业多元化与发展高端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