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瓦窑地理位臵瓦窑,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东部片区,撤区并乡前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窑乡。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修筑一道300里长的边墙(今南方长城),将生活在湘黔边区的苗族一分为二;东南侧谓之“熟苗”,西北侧称之“生苗”。

瓦窑位于边墙外围,即所谓“生苗地区”。

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距县城所在地67公里。

东、南、北三面毗邻湖南省凤凰县,西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大兴、牛郎三镇接壤。

地理位臵:东经108°42′—108°53′,北纬28°—28°09′。

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6个行政村,24个自然寨,6000多人口,其中90%为苗族。

瓦窑海拔高度750米,处于腊尔山的褶皱里,是武陵山脉腹地,亦是云贵高原东部大斜坡与湘西丘陵的过渡带。

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山原丘陵地貌,山坡草场辽阔,气候温暖湿润。

年均气温摄氏16.8度,年降雨量1378.4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

极利于林木和农作物生长,并以盛产油茶、茶叶和优质稻米享誉一方。

该地交通尤欠发达,唯一一条公路是由正大水竹坪至凤凰腊尔山镇的简易公路,此路连通湘黔,是瓦窑通向山外仅有的交通要道。

瓦窑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水流缓慢,不宜行船。

花鼓的辉煌瓦窑苗族花鼓舞因源出前瓦窑乡而得名。

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

鼎盛时期,瓦窑地区花鼓班曾发展到20个之多,有鼓师200余人,鼓手34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大型活动演出,曾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

2009年九月份又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中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参加2010年中央七台举行的亿万农民的笑声春节联欢晚会;并以苗族花鼓舞的独特魅力征服亿万海内外观众。

并成功举办地一、二、三、四届花鼓艺术节。

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盛行松桃,其演出时时间多在苗年十一月,以后逐渐演化至正月及其他民俗节日和集会。

该舞蹈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世界罕见。

是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宝库。

亦是民族认同的纽带。

对民俗和艺术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艺术,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花鼓舞,苗语叫“保诺”。

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

风格独异、自成一体、内涵丰富,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瓦窑苗族花鼓舞有两面鼓舞和四面鼓舞之别。

两面鼓舞:固定一人敲击鼓点,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男女舞者两人各站鼓面一端相对而舞,也可四人同舞。

四面鼓舞又称八音协奏,是瓦窑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

可细分为四人舞和八人舞。

四人舞以鼓为圆心舞蹈,时而腾挪闪跃,时而绕鼓换位,击鼓而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一致,快慢相协。

八人舞则每方两人,时而交叉击鼓,时而并肩同舞,舞步对应、舞姿相协、场面恢宏而热烈,彩绸交织、五彩纷呈。

瓦窑苗族花鼓还可按功能划分为:拜神祭祖的神鼓,辞旧迎新的年鼓,催人奋进的战鼓,互诉衷肠的情鼓,以及迎宾鼓、喜庆鼓、拦路鼓、叙事鼓、生产鼓、生活鼓、茶鼓、木叶鼓、接龙鼓、迎亲鼓、送亲鼓、游方鼓、蛙鼓、蛇鼓、猴鼓等80余种类型。

其中以神鼓、年鼓、喜庆鼓和拦路鼓最为热烈隆重。

神鼓,苗语叫“农涅海诺”亦称为跳吃牛鼓舞。

是在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农涅”时表演,目的在于庆神,时间可长达几昼夜,肃穆隆重。

跳吃牛鼓舞之先,是觋师率领抬腿亲陪神者绕场三周。

接着主人领客人载歌三周。

绕场时,长辈在前,年轻人尾随其后。

绕毕,叩请舅辈先击,俗称开鼓。

随之主人唱歌击鼓,而后邀请客人玩鼓。

且被邀者多为表兄弟妹。

玩鼓时,边打鼓边舞蹈边唱歌,场面热烈而隆重。

年鼓,苗语叫“诺那阿”或“诺玩年”,均于农历春节举行,是苗族“正月玩年”的娱乐活动内容之一。

喜庆鼓,多在“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赶秋节”等盛大节日集会上表演,其目的主要是祝贺佳节。

拦路鼓在瓦窑鼓舞中别具一格,多在春节期间进行,青年男女于村头、路口设鼓拦客,切磋鼓技,交朋结友,闹春玩年,以图幸福吉祥。

瓦窑花鼓舞的动作套路取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既有表现男性阳刚之美,也表现女性细腻秀柔之美。

据普查统计,现仅留存100余式。

内容多表现祭祀、劳作、休闲等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摹仿动物形态。

臂如:顺江放牛、舂碓推磨、割谷打稻、挑花绣朵、淑女梳妆、叙事摆古、神猴拜月、金蛙戏荷等等。

瓦窑鼓舞套路较多,鼓点节奏的丰富多变,但规律性很强。

常见的有2/4、3/4、4/4几种,几个动作为一组,几组为一盘,巧于变化组合。

历史渊源据有关文献记载,松桃苗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远古部落氏族,至江淮一带古称“三苗”后裔;再迁徙于沅江支流五溪一带,古称“五溪蛮”的支系,沿湘境西部迁入松桃,以神犬盘瓠为图腾崇拜。

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开拓环境,极富创造力。

苗族《迁徒歌》歌词:“沿着务撬稀务撬萨上来,一路人马男女相跟,老少相从,跋山涉水,克服重重障碍和困难,来到了占楚占菩地方(长江流域,战国时期楚国某地)……选定好日子、择定好时辰,制鼓集会、削筈祭祖,人山人海,歌笙悠悠”。

反映瓦窑苗族花鼓舞很早之前已于苗族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

并与《松桃厅志》风俗卷记载:“苗家无祖龛,以碗柜为其上,祭之大者,拣旷坦地延苗巫鼓歌,集亲戚族姓于场,椎牛宴乐”的史实相互吻合。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筑起一道300余里边墙,将瓦窑以西广大苗民封锁在边墙之外,瓦窑苗族花鼓舞由此一度趋于沉寂。

解放后,在党的路线指引下,瓦窑苗族花鼓舞重放光彩。

五十年代迈进省城,六十年代走进北京,步入高雅艺术殿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先后参加了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西南三省成都灯会、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等多场大型活动演出。

并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荣获奖励。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李瑞环等首长的亲切接见与高度评价。

1994年11月,贵州省文化厅正式命名瓦窑地区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瓦窑苗族花鼓舞器具较少,通常只使用两面鼓和四面鼓及鼓槌、鼓棒,惟神鼓用牛角、长号渲染气氛。

基本特征瓦窑苗族花鼓舞蕴机巧于拙朴之中,藏灵秀于粗犷之内。

节奏明朗欢快,配合慎密大方,动作丰富优美,格调古朴清新。

是瓦窑人民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生命内涵符号,也是松桃苗族文化的根、源泉和力量所在。

经过长期的演化与发展,逐步形成下列基本特征:1、鼓舞起源于瓦窑苗族民间祭祀活动。

其神鼓舞肃穆隆重,是在盛大祭祀活动农涅(椎牛)时进行,目的在于祀神,具有鲜明的祭祀性特征。

2、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

花鼓舞作为瓦窑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于战鼓、叙事鼓中蕴藏了大量有关民族历史、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的人文信息,并以此形成独有的叙事性特征。

3、蛙鼓、蛇鼓、猴鼓的基本动作,系摹拟于动物的形体动作。

臂如:神猴拜月、灵蛇出洞、金蛙戏荷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构成了瓦窑苗族花鼓舞的仿生性特征。

4、除神鼓表演有牛角、长号渲染气氛外,多数花鼓舞仅用两面鼓击打鼓点,以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形成了瓦窑苗族花鼓舞伴奏的单一性、简约性特征。

5、苗族人民聚居生活方式,在舞蹈中得到充分体现,参加人数不仅多而且广泛,五岭十八寨的群众都可参加,男女老少均会跳,声势雄伟壮观,规模宏大,构成了鼓舞的广泛性、集体性特征。

6、瓦窑苗族花鼓舞通常是在重大民族节日进行,并且以鼓为道具,具有对民族节日、集会和鼓的依存性特征。

7、瓦窑苗族鼓舞动作古朴大方,且表演风格真挚、自然、纯美而质朴,无矫揉造作之感,具有完整的原生态特征。

8、年鼓、喜庆鼓、迎宾鼓和拦路鼓,表演热烈而欢快,富有情趣。

特别是拦路鼓别具一格,青年男女设鼓留客,玩年闹春,形成了瓦窑苗族花鼓舞鲜明的寓娱性特征。

9、鼎盛时期的瓦窑鼓舞,拥有80余种类型,120多式动作套路,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适用广泛,作用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具有形式多样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特征。

主要价值由于内容丰富,且具备上述显著特征,瓦窑苗族花鼓舞一直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价值体现于下列几个方面:(一)科研价值。

瓦窑花鼓舞是苗族的艺术瑰宝,也是民间舞蹈的奇葩。

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在国内民间舞蹈中罕见(已作为道具使用的四面鼓世界仅有),极具研究价值。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花鼓舞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蕴藏了丰富的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信息。

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个宝贵的信息库,必将带动和促进贵州民间舞蹈及相关艺术的发展。

对苗族历史、民俗和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蹈艺术,保护和促进世界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价值。

瓦窑苗族花鼓舞是松桃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介质,是苗族民众抒发情感,展示才艺和民族风采的平台。

也是联系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友谊和团结的纽带。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县大型活动演出。

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

(三)经济价值。

瓦窑花鼓表演团经常在外演出,每年创收30多万元,既宣传了花鼓文化,又获得了经济收入,是瓦窑地区促进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瓦窑苗族花鼓舞,是加快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濒危状况近年来,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瓦窑苗族花鼓舞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濒危状况仍相当严重。

据普查结果表明:目前仅有10个鼓班艰难生存下来,有鼓师40余名,鼓手800多个。

而花鼓舞的基本动作套路,已从鼎盛时期的120余式减至100余式,20多式优秀动作套路被遗失。

并因为下述原因,其消亡仍未停止。

(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花鼓舞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影响,一些传统民俗随之淡化。

对民族节日有较强依存性的瓦窑花鼓舞活动阵地逐年缩小,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二)在多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普遍存在追赶“时尚的心理,趋向流行”的潮流,对花鼓舞的兴趣日益淡化,不愿意学习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鼓技,给技艺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