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传统中轴线蕴含的和谐社会理念
杨艳石亚军(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北京传统中轴线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刻阐释了中国几千年都城营造的理念。
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北京传统中轴线体现的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折中”精神、“天人合一”以及“和谐共存”理念,这些建造理念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和谐共存的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甚至是和谐世界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北京传统中轴线折中天人合一和谐共存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26—01北京传统中轴线肇始于元、形成于明清,南起永定门。
经天安门等重要建筑(群),以钟楼为终点,全长约7.8公里。
这条几乎贯穿北京旧城的中轴线串联着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整个旧城的城市布局也都依照它布置和展开。
梁思成先生对于这一中轴线曾经描述和赞美道:“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
一、北京传统中轴线的思想起源北京中轴线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礼制文化中对中轴思想的追随与坚持。
自古以来,中国都城选址和布局都体现着“择中”的价值观,例如,《吕氏春秋》中“择天下
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描绘了一幅“以中为基准,建立轴线对称的城市格局,并在轴线上布置重要建筑”的理想城市图景。
建立一条恢弘伟岸的城市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它不但体现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政治价值和以儒家中庸之道为代表的伦理价值,更体现了美善交汇于中的审美价值,而北京中轴线则是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的集大成者。
二、北京传统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北京传统中轴线随元大都城的营建而初现端倪,并于明清时期得以完全确立。
民国期间及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历经多次改造和破坏,最终奠定其现代北京城中轴线的风貌与格局。
可见,中轴线的历史沿革是一个动态传承的过程,它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国传统中轴传统理念的传承与延续,也体现了城市建造智慧的成熟与发展,是一种始终如一的非物质思想在物质空间上的直观表达。
历史在不断的发展延续,北京传统中轴线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而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三、北京传统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轴线的规划建设,把人的思想和理念与自然完美结合起来,通过人的改造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氛围。
同时,中轴线上及沿线的天坛、先农坛、社稷坛等祭祀建筑群,把人对无形自然的崇拜通过营造有形物质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既满足了人的需求,又强化了自然的神秘性,并把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轴线是以天球的北极定位,即以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定位,称为正北(南)。
《尚书·大传》说:“北方者,
万物之方”。
古人又把北极与北斗纳入同一概念,称为天枢、紫宫。
象征人间帝王的宫殿,即权力运作的中心。
天球轴线永恒不变,对应的自然界天时万物和人世间社会构架永恒不变。
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中轴线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另外,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例证,《易经·说卦》有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立之,故曰六画而成卦”。
此处“三才”即天、地、人,是主宰万物的三种力量。
古人讲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沟通融合的精神,与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居中不偏的儒家思想北京传统中轴线的营建理念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的思想。
北京传统中轴线是左右对称、前后起伏而突出中心感的轴线,具有强烈心理归属感,是城市精神集中的体现。
其贯穿全城,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
儒家思想曾一度是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作为其精髓的“仁”在今天看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的兼容并包。
和谐社会的“和”与儒家的“中”相契合。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的归属感依赖于党,社会的和谐是人民对于党最大的信赖。
结语北京传统中轴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以及
它所见证的历史事件,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其独特价值。
中轴线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不仅体现了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而且诠释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
同时,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的特色,也为人们了解北京、认知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媒介。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北京传统中轴线,通过中轴线的有效保护,可以使人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先人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并树立中轴线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中轴线保护实践当中,成为保护的主体力量。
最后,北京传统中轴线的建造理念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理念,即使是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构建“社会和谐”和“世界和谐”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1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商)姬昌,中国古典名著百部——周易[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有着远大未来的新哲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