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所学专业:2014级小学教育本科班学院(函授站):文学院学生姓名:xx指导教师:x老师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目录摘要 (3)引言 (4)1、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概念 (5)2、和谐的哲学内涵 (5)2.1人与自然和谐 (5)2.2人与人和谐 (5)2.3人与自身和谐 (6)2.4人与社会和谐 (6)2.5国与国和谐 (6)3、和谐的基本特征 (6)3.1包容性 (6)3.2差异性 (7)3.3互补性 (7)3.4平衡性 (7)4、和谐的核心功用 (8)5、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8)5.1“和而不同”与独立文化价值 (8)5.2“兼容并包”与文化融合精神 (10)5.3“和实生物”与多元文化内涵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摘要内容摘要:正一切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都是由一些相对稳定的思想元素所构成的。
这些思想元素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
在先秦诸子百家富有原创性的思想中,儒家强调中庸的和谐观,墨家提倡兼爱的和谐观,管子提出爱民的和谐观,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观,法家主张法制的和谐观,而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是儒道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和谐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的词源涵义、哲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哲学定义等方面的系统观念。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多元化;和谐观;当代价值引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音;踩着历史的鼓点,迎来了党的十八召开,和谐成为一个大党直面时代的执政自觉;和谐成为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战略布局。
党旗是民族的灵魂,是无数英灵在不同年代用热血甚至生命换取的共和国的象征,我们乐于担负起建设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时代新风,奏和谐乐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和谐观: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在礼乐教化中讲究韵律和谐,它内化为人心,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泛化为人伦关系,比喻夫妻和悦的“琴瑟和谐”,或如司马相如弹给卓文君的《琴歌》:“交情通体心和谐。
”最终引申到政治领域,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所说:“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东汉末年曹操的智囊,政论家仲长统说:“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
”也正如《周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二、和谐的哲学内涵2.1人与自然和谐《易经》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
又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人和天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因为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第二,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外在关系,而是内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
第三,人与天具有共性,皆以仁为性。
第四,“天人合一”不仅包含人如何知天,而且包含人应该敬天。
2.2人与人和谐这是指人与人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相互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礼之运用,贵在能和,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提出“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也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儒家还主张贯彻仁爱原则: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外在关系,而是内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
还主张贯彻仁爱原则: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人与自身和谐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自身行为。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作为修身的道德规范,把道德修养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以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了。
2.4人与社会和谐这一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和谐。
儒家主张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主张的以民为本。
第二,经济和谐。
儒家主张对百姓“先富后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
第三,文化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一统多元性,以儒家为主流正统,兼容并蓄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学派和学说,形成持续发展数千年的中国和谐文化。
2.5国与国和谐儒家主张“天下大同”。
《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 [1]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儒家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即以文德感化外邦;主张“求同存异”,“协和万邦。
”总之,主张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三、和谐的基本特征3.1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兼容并蓄,宽容海涵是和谐的表现形式和特色。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所以真正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换言之,只有以极其博大的胸怀和勇气,容忍和接纳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才能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实现最大的和谐。
这在治国上,就是要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
正所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故能为百谷王。
”3.2差异性和而不同,和而不流,是和谐的题中之意,也是和谐的具体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但并不等于无原则调和,更不等于泯灭差别而同一。
孔子就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很显然,和是有差别的统一,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
3.3互补性文武并用,宽猛相济,互补配合是和谐的又一特征。
尤其在治国思维的选择与管理艺术的运用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要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
仁和礼应该有机统一,德与刑应该相辅相成,哪一方面有所欠缺,则当及时弥补;哪一方面有所过分,则当有意识地加以抑制。
恩威兼施。
宽猛相济,不离中和之道,以此求得最佳的治理效果。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以是和。
”总之,要做到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显而易见,文武之道,张弛互补,是历代推崇的和谐手段。
3.4平衡性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的理想境界和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提倡包容性,承认差别性,强调互补性,最终是为了实现平衡性。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通过利益调整,来改变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失序状况,实现相对合理的平衡:“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即在维持统治者长远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与公正,达成动态的和谐平衡,将社会的冲突控制在最低程度。
四、和谐的核心功用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系的核心,相辅相成、天人合一、修身克己是我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他们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影响着中国的制度方针。
[2]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和谐第一,中国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与和谐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文化传统实际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签,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特征。
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包容精神,进取与包容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统一。
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亦即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在和谐价值观主导下形成的。
总之,和谐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签。
4.1 和谐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首先是被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然后才由抽象的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致用思想。
和谐社会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的思想圣贤们,或著书立说精心设计,或传教布道施以教化。
虽然和谐社会的理想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但和谐社会的理想鼓舞人们为之奋进,以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影响至今。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方向的全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范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右击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5.1“和而不同”与独立文化价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事物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种差别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诸子百家之所以认同“和”。
崇拜“和”。
关键在于“和”的珍贵价值。
关于“和”的价值,最经典的语句就是“和为贵”。
“和为贵”的思想是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来的,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这是说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斗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
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中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的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
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
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