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访民情日记(精选多篇)

走访民情日记(精选多篇)

走访民情日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县领导走访民情日记带上责任带上真情走进你**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14年1月6日,星期五,小雨1月6日上午,我来到了**镇**村走访。

这天碰巧是小寒,气温在5℃以下,还下着蒙蒙小雨,有点冷飕飕的。

**镇是我挂点联系的乡镇,也是我基层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想起那些农民朋友以及与我一道干事创业的同志们,虽未天天见面,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心暖乎乎的。

**村现有人口2680人,其中贫困人口138人,占全村总人口5.1%;耕地360余亩,人均纯收入2200元左右。

一个国家对老人的态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素养。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弘扬和继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

于是,我们首先来到位于镇政府旁边的光荣敬老院。

镇民政所长介绍到,光荣敬老院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占地5800多个平方,目前有供养对象52人,管理人员4人。

看到我们进来,院里所有老人都很开心,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声。

在给老人讲明来意并送上春节祝福后,老人们乐开了怀,就仿佛晚辈回家与他们团聚一样。

随后,我们察看了敬老院的食堂和宿舍,询问了老人们的伙食、住宿等情况。

据院长介绍,敬老院现有耕地1.8亩,加上党和政府每年的补贴、关怀,院里每年收入超过2.6万元,能够满足全院正常的开销。

从敬老院出来后,我们又走访慰问了农村低保户谢桂英、贫困户叶光福和困难党员谢绍海。

在体弱多病的谢桂英老人家里,我要求镇里的干部,要及时对老人的房屋进行检修加固,并叮嘱- 1 -老人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什么困难要随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也可以直接跟我说。

看着老人信赖的眼神,我们离开了谢桂英老人家。

在困难党员谢绍海家中,我了解到,他今年67岁,早年曾在部队服役5年,已患脑溢血多年,生活难于自理,加上妻子多年前患上了糖尿病,至今仍需打针服药维持生命。

家里就老俩口,靠着政府的困难补助及自己的一点养殖收入维持生活。

交谈中,老人还讲出了心里话,作为一名党员,再也没能力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心里很愧疚。

从他家里出来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深深体会到一名基层党员信念的坚定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通过今天的走访,让我真正了解了基层,真正听到了一线的呼声。

回顾今天的走访,短暂而又难忘,让我对走访有了更深的感触,同时也有不少收获。

收获之一:走访调研密切了干群关系。

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依靠群众我们党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走访调研架起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走访调研,深入基层、集思广益,服务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对进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有着重大意义。

收获之二:走访调研发现了真实问题。

在走访慰问中,群众说的最多的话是感谢,而我却亲身感受到了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

近年来,虽然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问题依然突出,路难走、水不畅、环境差等现象还普遍存在;虽然我们加大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生活困难的群众每年都发放低保资金、一次性生活补贴,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看病贵、就医难等问题,仍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收获之三:走访调研明确了努力方向。

此次走访调研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让我想起了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想,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发展,造福群众。

因此,我们要牢记“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全力以赴搞好“四化”建设。

为官一任,发展一方。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居于何职,都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

基层是一个大舞台,更是一个传递百姓心声的平台。

今天的走访,感人肺腑,受益匪浅。

基层是我家,群众是亲人。

我想,身为一名党员干部、人民的公仆,不仅要带着责任和义务,更要带着真情和祝福走进基层,走进我们的亲人,那样,才能走的更真、更实、更远……第二篇:大走访民情日记--奚燕大走访民情日记图们市凉水镇第二小学校奚燕一、统一思想,明确走访的主要任务1、了解所访学生家庭情况。

进行走访前,我们首先对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了解。

因为,家庭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师只有对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全面了解,才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多报喜,少报忧。

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庭间形成有效沟通。

3、与家长共同研究,明确要求,统一思想,找出学生内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未来的教育中有的放矢。

4、向家长提出建议,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指导,必要时还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并共同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走访片段“您好,您家的刘德华在家里吗?”“哦,奚老师来了,请到家里喝茶,他在房里做作业呢,是不是他惹你生气了。

”刘德华爸爸说。

“没有啊,他在学校里很听话的,比开学初用功多了。

今天,我想了解一下刘德华同学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你们开始走访以来,群众对你们学校、对老师好的呼声大有提高。

恕我直言,以前有的家长总是说这说那。

说学生回来没有作业做,孩子们到处玩,我们管不着;打他,他不怕,说他,他不听,真是无可奈何。

只找我们借买学习用品之名要钱买玩具,成绩谈不上。

现如今情况大有好转,孩子们用功多了,成绩也提高了。

”通过本次走访,我们全面了解了受访学生及其家庭,为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走访,我们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

以走访为平台,以学生和家长为渠道,我们对学校进行全面宣传,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走访,广泛听取社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

三、走访体会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

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

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

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

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

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2、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

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

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录像,整宿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

这些学生既不关心家事,更对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其课外知识极度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3、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走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走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篇:民情走访日记民情走访日记***3月15日星期二天气晴今天,是第二十九个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也是**市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展干部进村入户活动以来,我第一次深入我局帮扶联系村之一——顾家店镇高殿寺村进行入户走访。

上午,在村委会大院与党支部书记刘顺兵同志和村委会会计艾志明同志简单交流后,我们踏着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同行出发了。

我们走访了几个村民后,来到二组组长陈友谊家中。

我首先向他们全家问好,并代表**市国税局向他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陈友谊年过六旬的老母亲刘秀英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地表示感谢。

据陈友谊介绍,目前他们家里只有两亩农田,喂了几口猪,妻子和自己在家务农,上有年老体弱的老母,下有还在上学的幼子,生活虽然比较困难,但已经很知足了。

再说自己是党员,是村组干部,理应把奉献放在第一位,没必要和别人比那么多,日子过得去就行。

朴实的话语,真诚的笑容,无不使我们感到一名基层普通党员干部的无私情怀。

由于出身农村,又长期从事执法工作,我对农村的普法工作比较关注,也非常希望所有农民都成为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

我仔细询问了他们对农村普法工作的看法和对农民维权意识特别是作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见1解。

陈友谊说,现在已经是法治社会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早就今非昔比了,但是离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希望有关部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少数村民购买了农资却不知道主动索要正规的发票,还有的在外面打工也不知道主动要求签订正式的法律合同等等,都是今后应当注意的问题。

听了他的话,我感触颇深。

农村普法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成绩和不足都是政府部门工作的动力。

向他们介绍了一些法律的常识和涉农法规后,我们告辞了。

告别了陈家人,我们来到一个养殖大户——四组的谢桂家里。

一走进屋门,就看到一个中年汉子在拿着一张渔网忙碌着什么。

原来,刚刚晒了晒网,他正准备把它收起来,既防夜里返潮受湿,又能少占地方。

看到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让座倒茶。

此人正是谢桂,承包了将近三亩的鱼塘,养鱼为生。

我们搬了几个凳子坐到一起,谢绝了倒茶。

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向他介绍此次**省“万名干部入万村进万户”活动。

老谢笑道:“我早都晓得了,你们来村子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用再介绍了,你们对我们村子的帮助真大。

”简单而率直的话语让人动容。

我和支书刘顺兵、会计艾志明一起询问老谢对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老谢一个劲地说党的政策好,没有意见,还略带歉意地说由于平时学习不够,信息比较闭塞,对最新的政策什么的都不是很了解。

我向他建议平时多看看报纸、电视,多搜集信息,包括行情、市场和优惠政策等等,还要及时向镇里有关部门寻求帮助,除了学习养殖技术外,多掌握其他信息也是不错的。

谢桂深表赞同,表示今后一定加强努力。

从谢桂家里出来,时间已经快到中午了。

我回到村委会和我们国税局驻高殿寺村工作组成员们碰了头,简单进行了情况交流之后,一起去一个村民曹礼奎家里吃了午饭,并按照规定付了饭费。

下午,我提出独自到田间地头看一看,于是大家分手,兵分几路,各自为战。

我路过一片柑橘林旁边,看到一位老大爷正吃力地推着一小车砖石,就连忙上去帮忙推着慢慢走,并和他攀谈了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