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精选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精选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精选导读:本文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精选,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今天上午我和驻村干部一起来到了州交通运输局“三万”活动及精准扶贫驻点村建始县三里乡香树湾村4组,与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

在座谈会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交流讨论的气氛至始至终轻松、热烈,他们畅所欲言,不仅道出了心声,而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基层的意见实实在在。

有的反映村组沟渠堵塞了、鱼塘关不住水了,有的提出小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难,有的认为村支两委干部履职不到位,谈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在该村住宿的日子以来,与村民们交往谈心,了解到许多在单位所得不道到东西,深深地感动不开展“三万”活动怎么会有这样的收获。

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抹下面子,与村民朋友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交朋友,才能密切干群关系。

走访至老党员向承鼎家中,全家4口人,小儿子智力残疾,祖孙三代同堂,居住在一栋较旧的平房内,由于地基深陷,房屋已成危房,但无钱修缮。

家中只有1亩薄田,仅能作为饲料地。

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儿子外出做工的收入,自己也在外做临时工挣点小钱补贴一下家用。

老人今年已经70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时常要打针吃药,因为没住院,药费不能报销,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尽管生活艰辛,老人还是比较乐观豁达,他要求儿子不管生活多艰难,一定要走正路,也尽量不要给政府和集体找麻烦。

问到老人的愿望时,老人说,孙子就要成家了,但是房子成问题,要是有钱能把房子翻修下就好了。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香树湾村无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来源为村民外出务工收入。

一是农民自身投入不够。

随着党和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惠农补贴越来越多,部分农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传统逐步缺失,自我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村建设发展。

二是因学因病返贫,贫困程度加深。

部分农户因子女入学、遭受自然灾害、家庭成员生病入院、致残等情况,原本脆弱的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医疗费而返贫,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是增收渠道单一,产业效益低下。

农业生产受地形及水源影响,主要发展玉米、红薯、土豆等几种传统农作物种植和鸡、鸭、猪、羊等庭院式小规模禽畜养殖,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型,且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投入不足,形不成规模和经济效益。

此次走访活动,加深了我们对基层群众的了解,感受到了群众的疾苦冷暖,是我们“三万”活动为群众办好实事的基础和前提。

下基层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仅仅是有着基层情况和群众意愿,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对群众感情的真实记录。

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

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好“三万活动”,多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三万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篇二11月10日,又一次冒着冬日的暖阳,冰冷的北风,和单位同事去我们扶贫点村镇安家村川子岭自然村扶贫。

今天主要是根据县上安排大走访,并每人要写一篇走访日志。

也好,静下心来写一下。

说实在话,川子岭是我心中村镇自然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这个村走访,审核低保,危房改造,防灾、残疾人,元旦春节慰问,还有两户优抚对象等,每次到那些群众家里走访,都会感受到有些户确实很艰难。

川子岭村以前大部分人居住在李家沟,由于受地形所致,残疾人较多,耕地多,随着社会发展,水电不通,交通难,娶媳妇难也开始出现,留守的都是那些年龄大的,常年以农为生的老人和残疾人,文化程度不高,年轻人走向大城市,随着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逐步搬移到现在新村,(现在新村距原居住地李家沟还有五、六里沟坡路),搬到新村群众生活、生产都有很大改善,到今年开春李家沟换住着7户群众,随着今年一次3.2级地震,原有挖掘的土窑洞基本倒塌,随之这些村民也搬离故土,川子岭村现有村民447人,115户。

2015年确定精准扶贫户27户,89人。

现有27户扶贫户现居住生活在附近14个村。

篇三今天,又一次冒着冬日的暖阳,冰冷的北风,和单位同事去我们扶贫点太村镇安家村川子岭自然村扶贫。

今天主要是根据县上安排大走访,并每人要写1000字走访日志。

也好静下心来写一些。

说实在话,川子岭是我心中太村镇自然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这个村走访,审核低保,危房改造,防灾、残疾人,元旦春节慰问,还有两户优抚对象等,每次到那些群众家里走访,都会感受到有些户确实很艰难。

川子岭村以前大部分人居住在李家沟,由于受地形所致,残疾人较多,耕地多,随着社会发展,水电不通,交通难,娶媳妇难也开始出现,留守的都是那些年龄大的,常年以农为生的老人和残疾人,文化程度不高,年轻人走向大城市,随着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逐步搬移到现在新村,(现在新村距原居住地李家沟还有五、六里沟坡路),搬到新村群众生活、生产都有很大改善,到今年开春李家沟换住着7户群众,随着今年一次3.2级地震,原有挖掘的土窑洞基本倒塌,随之这些村民也搬离故土(详见本人博客即将消失的旬邑太村李家沟9月6日),现有村民447人,115户。

村小但有六七个姓氏,2015年底全村确定精准扶贫户27户,89人。

川子岭村现有27户扶贫户现居住生活在附近14个村。

明年夏天就有七户贫困户喜搬新居,住进206国道旁太村镇国隆家园小区。

希望他们生活越来越好。

篇四11月7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三九带领局相关处室人员,来到了蒙城县小辛集乡桥南村调研扶贫、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自5月份以来,省粮食局作为桥南村的帮扶单位,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坚决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确保村出列、户脱贫艰巨任务,90多名党员干部与桥南村贫困户一一结成帮扶队子,先后分批到桥南村,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

至11月初已有16批次帮扶人员先后深入桥南村各贫困户家中,了解家庭状况、贫困原因、制订帮扶措施。

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向阳分别于6月6日、9月29日亲自率队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走访慰问,与桥南村干部群众座谈共商扶贫大计。

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维彬、省局副局长杨增权也分别于8月30日、10月18日率队到桥南村调研慰问,送政策,送关怀,送温暖。

蒙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罗立高也多次到桥南村开展扶贫帮扶指导工作。

正是由于省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持续关注以及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在小辛集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粮食局驻桥南村扶贫工作队才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高质量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帮扶任务。

马局长一行来到贫困户黄思震家中,送上米、面、油等慰问品,与黄思震亲切交谈,了解到其家*三口人,本人及妻子杨新美,现年都已68岁,年龄大,劳动能力弱。

儿子黄跟建,现年47岁,语言二级残疾,表达能力差,在外打个零工,也需要有人监管,还没有娶媳妇。

主要的致贫原困就是因残,家中没有主要劳动力。

得知他家已按政策定期领取了养老金,享受了农村低保、光伏扶贫、集体分红、专项资金、种养殖补贴、免缴新农合费用等政策,目前已不愁吃、不愁穿,收入稳定,准备今年脱贫。

之后,专程绕到屋后,实地查看了黄思震养殖的波尔山羊。

马局长对黄思震说,首先要保重身体健康,好身体是脱贫致富的本钱,庄稼好好种着,羊也继续养着,现在国家政策好,惠民措施多,加上自己勤劳肯干,收入会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儿子就不怕娶不到媳妇了。

来到杨根华家时,杨根华与其妻子段秀兰正在家南面的自家地里种植金银花。

金银花是乡里刚推行的林业扶贫政策,可连续收获多年,而且一年比一年收获量多,市场需求大,价格波动小。

在杨根华的家中,马局长了解到该户四口人,因学致贫。

杨根华与其妻子段秀兰都是1970年人,现年47岁,生活艰辛,两人看上去略为沧桑。

儿子杨为为,现年23岁,正在滁州学院读书。

女儿杨若楠,现年11岁,在蒙城上小学。

由于家庭底子薄,经济拮据,为保证孩子读好书上好学,杨根华与其妻子在农闲时节,边照顾孩子,边在在蒙城县城务工。

得知,他家今年享受了光伏扶贫、种养补贴、集体分红等,加上务工收入,一年下来,经济稳定,孩子上学有保障,准备申请脱贫。

马局长说,在苦在累也不能苦了孩子上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孩子上好了学,以后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生活会越来越好。

离开杨跟华家,马局长一再嘱托我们驻村工作队,一定要沉下心来,深入走访群众,不但要走访贫困户,也要走访一般农户。

切实了解桥南村群众的生活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做到真贫不落一人。

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现状,分类施策,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集中力量给予扶持,让帮扶对象尽早脱贫致富,走上幸福之路。

送走马局长一行,我继续在村整理村级扶贫档案资料。

晚6点,村扶贫主任邬平军接小辛集乡扶贫办王晶晶主任电话通知,要求桥南村选派三名人员与其他村选派的人员一道,赶往楚村镇协助检查整改扶贫档案资料。

根据安排,我和邬平军及杨永志立即带上笔记本电脑,乘坐北张寨行政村扶贫专干的车子赶往楚村镇政府。

晚7点20分,蒙城县扶贫办领导在楚村镇会议室召开各乡镇选派人员会议,集中安排有关工作。

小辛集乡选派的人员被安排到赵店村协助工作。

会后,我们即前往赵店村,晚9点半到达赵店村,刚要开展工作,又接到上级电话,要求我们选派人员改到薛集村协助工作。

迅即,我们起程赶往薛集村,冬天的夜晚,天凉嗖嗖的,到薛集村时,已是晚上10点了。

在现场指挥人员统一安排下,我们负责检查整改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大排查及“两册一审”档案资料。

现场抽调的每一位人员克服寒冷、疲乏、困倦等困难,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翻阅每一张,查看每一行资料,唯恐漏下一个关键文字。

对于发现的问题,即可开展整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有的同志实在太困了,就趴在办公桌上小憩片该,醒来继续接着干。

这样,一直忙碌到晚上12点半,才被要求回家休息。

回到自己住处时,已是零晨1点半了。

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我却连一点困意也没有,便提笔记事,以录心语。

通过这次调度,我深刻体会到扶贫基础工作应贵在平时,贵在扎实,贵在完善,否则,临查而乱,遇查而急。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基层扶贫干部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哪里需要哪里去,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心怀群众,兼济扶贫。

有这么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扶贫干部队伍,何愁脱贫攻坚打不赢,何愁小康路上掉了队。

篇五5月2日,也就是“五一”假期过后上班的第一天,早上5点,我与扶贫工作队许海标队长就从合肥驾车出发赶往蒙城县桥南村委会,7点50分到达村部,这时扶贫工作队曹博翔副队长也已从蚌埠赶到。

中午,我、许海标、曹博翔与第六批蒙城县农委选派驻村干部韩亮、村委会主任杨力和村扶贫专干邬平军针对桥南村扶贫工作交流了意见,讨论扶贫工作事项,决定对全村贫困户开展走访活动,做到一户一户走访,一家一家核实,争取做到整村全覆盖、无盲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