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三、解难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是民情日记的重要举措,下文是为你推荐的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供参考阅读!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1) 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办好实事,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是我此次走访的一个重点。

为了更好地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我在姚山村和滨河社区,分别召开了村(社区)干部和村民(居民)座谈会,针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就业就医、养老保障、农民增收等方面,大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我逐一进行了答复,对6件群众比较关注、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进行现场查看,分别给灵璧县政府和供电、民政、教育、卫生、农机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通了电话,并就有关具体事宜作了详细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关于农村安全用电问题,建议供电部门尽快提供整修方案,增大电容,抓紧施工。

二是关于村卫生室条件差问题,建议由卫生部门协调解决,帮助姚山村建一所标准的卫生室,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是关于建立完小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尽快研究规划,争取帮助姚山村建一所完全小学,解决孩子们上学难问题;四是关于五保户集中供养问题,建议民政部门纳入工作计划,帮助姚山村建一所敬老院,解决全村21个五保户集中养老问题。

五是关于建立农机服务场地问题,建议农机部门牵头指导,协调解决。

六是关于失地农民生计保障问题,建议县镇两级政府尽快制定规划,积极推进滨河社区农贸市场建设,分派摊位给失地农民,扩大他们收入来源。

六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实事的现场答复和解决,使镇村(社区)干部精神受到振奋,广大群众较为满意。

近年来,虽然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民生普惠程度还很不够,群众呼声依然很高。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大的实际。

只有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抓住做好群众工作的主要矛盾。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指标,切实把改善民生工作具体化、责任化、制度化,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不断增强社会和谐度、公众满意度和百姓幸福感,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2) 4月2日,晴天,风和日丽,我们技师学院党委一班人带领党办和服装系的老师来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

杞县平城乡双楼村。

刚到村口,村支书就以等候在村口迎接我们了。

我们这次来主要是与联系户加强联系,为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为学校教师和学生量衣制作校服和教师工装,了解学校对口支援需求情况,办实事。

我是第二次进村了,在服装系老师为学生量衣期间,我和学校其他几位领导分头到联系户走访。

刚走到街头,就听见“杨书记”的亲切叫声,原来是我的联系户贾素花老人认出我来来了,顿时我感到既亲切又温暖。

上次局系统见面会一面之交,就匆匆离开,没想到老人再次见面还能一眼认出我来,真是一阵小激动呵。

老人是空巢,儿女都不在身边,这次我们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的“进村入户走基层,排忧解难惠民生”从老人的一声呼唤使我感到了活动的意义。

他们老两口衣食无忧,但是缺少家庭儿女绕膝的温暖。

通过我们的走访,给他们带去了温馨,留下了念想,使他们生活增加了内容,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我还特意为两位老人购买了新衣,当穿上我购买的新衣服时,两位老人高兴的更是合不拢嘴,幸福的感觉流于言表,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真心祝两位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3) 宾川县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到“四群”教育挂钩联系点拉乌乡碧鸡村委会走访农户,了解社情民意,与挂钩联系户“结亲家”。

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县教育局对开展“四群”教育,干部直接联系拉乌乡碧鸡村委会哨房、碧鸡、桃园三个村组的59户群众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我联系的6户群众中有5户属哨房五组,1户属碧鸡三组。

上午8:30,我们从县城出发,乘车翻越老东山35里坡到达松平哨垭口,这里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松林繁茂,感觉格外亲切,我曾在平川镇工作三年有余,对这条路太熟悉了,也见证了从弹石路到柏油路建设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

这次也意外地发现松平哨水库已完全干枯了,这是近几年来所不曾出现过的,松平哨水库是我县小I型水库,库容量万立方米,是平川镇平川、石岩、盘谷、底么四个村委会12300多群众、8500多亩耕地的生产灌溉水源。

松平哨水库的干涸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今年的严重旱情,也让我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感到忧虑。

车辆沿着米宽的柏油路在群山中蜿蜒前行,缓缓驶出了45里箐,途径平川镇、古底村便进入了拉乌乡境内。

拉乌乡位于宾川县东南部,乡政府机关驻地碧鸡距县城78公里,全乡辖7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69个村民小组,2833户10329人,聚居着汉、彝、白、苗、傈僳5个民族,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乡。

境内高山河谷相间,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86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92%,是“国家级生态乡”,“大理州拉乌核桃品系原生种群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大理州核桃产业发展明星乡”。

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已挂果面积万亩,人均有核桃亩、146株。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10:00,我们到达了拉乌乡碧鸡村委会的哨房小组,乡村组干部早已在此等候我们的到来,经过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便分散行动。

我联系的6户群众散居在这一带,在碧鸡村委会周彪副书记的引导下,我相继走访了陈仕文、陈仕业、李子育、李学清、李培德5户联系户,详细了解了各户的家庭状况、生产生活情况、饮用水源情况和家庭收入情况,鼓励他们关心教育引导好子女上学,积极想办法投入到抗旱保春耕生产中来,并为每一户送上了民情联系卡和200元慰问金,王文明户由于全家上山干活去了,没见着,我只好向周副书记简要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并委托他代我慰问,等到下次走访时再详细了解情况。

午饭后,我还到碧鸡完小和拉乌完小两所寄宿制学校调研,详细了解开学以来教育教学情况、学生营养餐实施情况和学校安全工作情况,实地察看了学校食堂卫生、学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个一”活动开展情况。

这次走访,令我欣慰的是这6户联系户当中,哨房五组的5户群众家里面建设得比较好,主导产业为核桃、烤烟、粮食种植和畜牧业,年人均纯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而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

这些都得益于县乡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核桃产业培植,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整乡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大理州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的这些利农、惠农、助农、强农政策,拉乌乡都享受到了,和哨房五组一样,村村寨寨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培植初具规模,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得到了硬化、美化和亮化,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与群众交谈,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真好啊!”碧鸡三组的联系户情况稍微差一些,但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到他家时,他刚从碧鸡完小开完家长会回来,告诉我们她女儿读五年级,成绩还不错,我鼓励他一定要好好供娃娃上学。

他家刚翻盖了五间新瓦房,屋内还没装修,但核桃、烤烟等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家庭收入还不错,相信居住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

这次到联系户家中走访调查,感受很深,受益匪浅。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教导全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并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指出:“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

一不要党气,二不要团气。

”还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强调:“群众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群众,就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

如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不会取得成效的。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诲,心灵上倍感充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是锐意进取的前提,是与党步调一致的保证。

只有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努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不断改进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4) 在此次驻点走访中,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并围绕这些问题和村干部及部分群众进行了座谈。

我所走访的姚山村,位于灵璧县娄庄镇南部,于2005年5月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姚山村和龙汪村合并而成,辖17个自然庄,22个村民小组,全村1012户,4630人,耕地面积10799亩,党员115名。

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共选出村“两委”干部7名,大都是致富能手。

其中村党总支书记陈其林是客运大户,家有6辆客车,年收入100多万元;青年书记赵跃拥有一家渔具厂,年收入30多万元;村文书王赵是个经商大户,在村内经营一家超市,年收入10余万元。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涌现出种植大户21户,养殖大户38户,户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在和群众座谈时,他们对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动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反映的问题和村干部反映的问题十分相似。

特别值得我高兴的是,刚选出的村两委班子,个个都有一种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强烈愿望。

村书记陈其林这样说:“我们村两委几个人,工资虽然低,但我们有干劲、不怕苦、不怕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