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理论依据

物流理论依据

物流理论依据物流的定义和演变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当初被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即PD),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1963年被引入日本,当时的物流被理解为“在连接生产和消费间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等功能,以及作为控制这类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销售中起了桥梁作用”。

我国是在80年代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的,此时的物流已被称为Logistics,已经不是过去PD的概念了。

Logistics的原意为“后勤”,这是二战期间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它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

后来把Logistics一词转用于物资的流通中,这时,物流就不单纯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物流的使命就单个具体厂商而言,根据业务的类型、作业的地理区域,以及产品和材料的重量/价值比率,物流开支一般在销售额的5%-35%之间,物流成本通常被解释成为业务工作中的最高成本之一,仅次于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费用或批发、零售产品的成本,物流虽然对业务的成功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昂贵的。

尽管这种成本的比较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对物流来说,真正激动人心的并不是成本的内容或如何降低成本,而是来自对一个挑剔的厂商,如何给其物流能力定位,以获取其竞争优势的理解。

一个拥有世界一流物流能力的厂商,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

完美的订货难求,但是一个老练和处于领袖地位的厂商可以凭借其高超的和不断改善的物流能力,以及能够实时地监督物流动态的信息系统,来识别潜在的作业障碍,并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有可能失败之前,采取正确的行动。

物流的划分a) 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

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如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气物物流、生活物流等。

b) 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业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

企业物流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又可细分为企业生产物流、企业供应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废弃物物流。

c) 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和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称之为区域物流d) 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一般物流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

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及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特殊物流范围,特殊物流可进一步细分如下:按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有水泥物流,石油及油品物流,煤炭物流,危险品物流等;按数量机形体不同有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产品物流,超长超大产品物流等;按服务方式及服务水平不同有“门到门”的一贯物流、配送等;安装备及技术不同有集装箱物流、托盘物流等;按组织方式有加工物流等。

物流系统组成及系统化的目的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部分组成a) 物流作业系统: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种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并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输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b) 物流信息系统: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物流系统的目的在于以speed(速度),safety(安全),surely(可靠)和low(低费用)的3SIL 原则,即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按交货期将所订货物适时而准确地交给用户•尽可能地减少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适当配置物流据点,提高配送效率,维持适当的库存量•提高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效率,实现省力化和合理化•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运输手段和特点运输在物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选择何种运输手段对于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决定运输手段时,必须权衡运输系统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可以从运输机具的服务特性作判断的基准:运费,运输时间,频度,运输能力,货物的安全性,时间的准确性,适用性,伸缩性,网络性和信息等。

铁路货运的特点优点缺点不受天气影响,稳定安全短距离货运运费昂贵具有定时性货车编组,转轨需要时间中长距离运货运费低廉运费没有伸缩性可以大批量运输无法实现门对门服务可以高速运输车站固定,不能随处停车可以按计划运行货物滞留时间长网络遍布全国,可以运往各地不适宜紧急运输公路货运的特点优点缺点可以直接把货物从发货处送到收货处不适宜大批量运输适于近距离运输,且近距离运输费用较低长距离运费相对昂贵容易装车易污染环境,发生事故适应性强消耗能量多内航海运的特点优点缺点长距离运输,运费低廉运输速度较慢原材料可以散装上船港口设施需要高额费用适用于重物和大批量运输运输时间难以保证准确节能易受天气影响航空运输的特点优点缺点运送速度快运费偏高包装简单受重量限制安全,破损少地区不能离机场太远仓库的功能/形式在物流系统中,存储和运输是同样重要的构成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由少品种大批量物流进入多品种小批量或多批次小批次时代,仓库功能从重视保管效率逐渐变为重视如何才能顺利地进行发货和配送作业。

流通仓库作为物流服务的据点,在流通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再以储存保管为其主要目的。

流通仓库包括捡选,配货,检验,分类等作业并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小批量等收货配送功能以及附加标签,重新包装等流通加工功能。

根据使用目的,仓库的形式可分为:- 配送中心(流通中心)型仓库:具有发货,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存储中心型仓库:以存储为主的仓库- 物流中心性仓库:具有存储,发货,配送,流通加工功能的仓库流通加工的目的和内容流通阶段的加工即物流加工,处于不易区分生产还是物流的中间环节,尽管它可以创造性质和形态的使用效能,但是还是应该从物流机能拓展的角度将其看作物流的构成要素为宜。

流通加工的目的可归纳为:•适应多样化的客户的需求•在食品方面,可以通过流通加工来保持并提高其保存机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可以规避风险,推进物流系统化流通加工的内容a) 食品的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最多的是食品行业,为了便于保存,提高流通效率,食品的流通加工是不可缺少的,如鱼和肉类的冷冻,蛋品加工,生鲜食品的原包装,大米的自动包装,上市牛奶的灭菌等。

b) 消费资料的流通加工消费资料的流通加工是以服务客户,促进销售为目,如衣料品的标识和印记商标,加剧的组装,地毯剪接等。

c) 生产资料的流通加工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资料加工是钢铁的加工,如钢板的切割,使用矫直机将薄板卷材展评等物流信息系统启动物流作业系统的是从物流信息系统得到的信息,只有这两个系统很好地结合成为一个总体系统,才能完成一个真正的物流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为:•缩短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库存适量化•提高搬运作业效率•提高运输效率•使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力•提高订单处理的精度•防止发货,配送出现差错•调整需求和供给•回答信息咨询物流信息系统就是要解决好上述问题,所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降低总成本。

物流信息系统在批发业上主要是销售物流,包括接受订货系统,订货系统,收货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发货系统和配送系统。

物流协同配送所谓协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有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即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

协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的协同配送和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协同配送两株类型协同配送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金钱,时间等物流资源的效率(降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提高服务)。

还可以取出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环节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不同行业联手开展配送,应注意以下问题:•配送地址的分布状态类似•商品特性类似•存储和搬运捡选等特性类似•系统类似•物流服务水平类似•处理的配送量类似对中国物流业的基本认识1.我国物流规模较大,物流合理化方面差距亦大一般认为物流活动由运输、储存、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组成,物流规模应为各功能完成的工作量的总和。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以物流业为基础的统计体系,无法准确反映物流的总规模。

由于物流一般通过运输换,因此,从全国货物运输量可以大致反应物流的总规模。

1998年,全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达126亿吨和3781亿吨公里,规模相当可观。

但我国在物流的合理化方面与物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一是物流组织不尽合理,受资源分布、流通体制、产业布局和企业生产组织的影响,物资舍近求远、迂回流动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大量物流活动缺乏专业化组织物流服务,服务水平不高,物流费用却不低,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9200吨公里,物流陪用占GDP 的15%以上,而美国上述数据为870吨公里和10%。

即使扣除其工业化水平较高和产业结构因素,我国的差距也是明显的。

2.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内在质量及运作效率有待提高2000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达6.8万公里,这一里程只及美在大规模建设铁路时期高峰年一年的建成铁路规模,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里1.3万公里,沿海及内河泊位921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近500个,内河通航里程11.65万公里;民用机场145个,输油、气管道2.49万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1452.94万辆,其中载货汽车达655.74万辆,铁路机车1480台,货车总数43.6万辆,水运民用轮、驳船达3891万吨位,其中远洋海运船舶2619万吨位;全国商业、物资流通及外贸部门拥有仓库面积达2亿多平方米,冷库容量450万吨,铁路专用线800多条;此外,全国散装水泥、联运、批发交易市场、连锁经营等更是发展迅速,互联网络、电子商务亦是成倍增长,从适应物流服务需要能力的角度看,已无太大制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