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作业

预防医学作业

名词解释1公害病是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叫公害病。

2大气、土壤或水体等受到污染后能够自然净化的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而使污染物总量减少,浓度降低,逐渐恢复到未污染的状态。

=3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简称。

4铅吸收是指尿铅含量超过正常值上限,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5矽肺(silicosis) 又称硅肺,是尘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6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食物中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和木质素的总称,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海藻胶、木质素等7推荐摄入量RNI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

RNI= EAR+2SD8必需氨基酸//人体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有合成的,必须从食行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

如果饮食中经常缺少上述氨基酸,可影响健康。

9合理膳食指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这种膳食不但要提供给用餐者足够数量的热量和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10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

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

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11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 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12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

13变异:即同质的观察单位之间某项特征所存在的差异。

14表示某个量的准确数与其近似数之差。

15非参数检验:在统计推断中,不依赖于总体的分布形式,直接对总体分布位置是否相同进行检验的方法,称非参数检验。

16发病率(incidenee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描述疾病分布状态的一项测量指标。

17筛检:screening是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可疑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18)是指某传染病的传播自消灭之日起永远终止,并达到全球所有国家永不再发生该种传染病。

19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

20垂直传播:胎盘传播;上行感染;产道污染21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

简答题1.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一级预防的根本。

对于传染病而言,防疫措施,包括对传染源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及各种预防性措施,目的都是不使发生新的传染和流行,也算是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故二级预防又称为“三早”预防。

目前许多慢性非传染病大多病因不明,因此要有效地开展一级预防是不可行的。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或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对症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后遗症、复发、转移等;防止伤残,争取病而不残,保护劳动力。

2. LCO是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指一组受试试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LC50是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C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C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LC100是绝对致死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MLC是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是指一组受试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 一、满足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膳食中应含有人体需要的热能和一切营养素。

各种营养素相互比例要适当。

二、正确选配食物和科学烹调加工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构成。

三、应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进食环境膳食制度中以定时定量为最重要。

4. 平衡膳食宝塔的应用:1.确定食物需要“宝塔”中食物适宜摄人量范围适用于一般健康成年人,每个成年人应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劳动强度等因素做出判定。

2.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宝塔”包含每一类食物中都有许多品种,同一类中的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大体近似,可以相互替换,这样不仅可以均衡膳食,还可以使饮食丰富多彩。

但是, 同类互换必须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

3.合理分配三餐食量一般三餐食量的分配以早、中、晚餐分别为30%、40%、30%为宜。

早餐应当吃好,除主食外,还应包括奶、豆、蛋、肉中的一种,并搭配适量蔬菜或水果。

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牧区可适当提高奶类食品的摄人量,沿海地区可适当提高水产品的摄人量,山区可利用硬果等资源。

5. 养成习惯,长期坚持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结果。

因此,要养成习惯,坚持不懈,方可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6. 一、河豚鱼中毒1.毒性河豚鱼体内含河豚毒素,是极强的神经毒素。

其性质稳定,耐热,需220C以上方可分解,耐酸,故经盐腌、日晒均不能破坏。

河豚鱼皮肤、内脏和血液均有毒,其中卵巢、肝脏毒性最高,肾、眼、血液、鳃、皮肤次之。

2.中毒机制河豚毒素阻断神经兴奋传导,使神经中枢麻痹;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导,使随意肌进行性麻痹,并直接阻断骨骼肌纤维;使感觉神经传导阻滞;使外周血管扩张及动脉压急剧下降;对呼吸中枢有特殊抑制作用;可刺激胃肠粘膜引起胃肠炎症状。

3•临床表现河豚鱼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0.5〜3小时。

首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然后出现一系列麻痹症状,如手指、舌尖、口唇、肢端及全身麻木,眼睑下垂、手足共济失调,全身麻痹瘫痪,最后出现紫绀、血压下降、昏迷,多死于呼吸麻痹。

4.防制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不准河豚鱼上市,防止误食中毒。

( 2)对中毒患者及早催吐、洗胃和导泻,促使毒物排出,并及时对症治疗。

二、毒蕈中毒我国已知食用蕈300多种,毒蕈约80余种,其中剧毒可致死的近10种。

毒蕈中毒常因个人或家庭采食野生鲜蕈误食中毒。

1.毒素及中毒特征毒蕈毒素成分复杂,几种毒蕈可同时含一种毒素,一种毒草也可分别含几种毒素。

根据毒素作用的器官及中毒症状可分为四种类型。

如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损害型。

(1)胃肠炎型潜伏期30分钟至6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潜伏期10分钟至数小时,临床表现除胃肠炎症状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

严重中毒时可有幻觉、谵语、抽搐、昏迷等,有的还可出现精神分裂症、木僵症等。

多数病人I〜2天可恢复。

(3)溶血型潜伏期6小时至数天,除胃肠炎症状外,可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现象,严重时内脏出血,可致死。

(4)肝损伤型潜伏期15〜30小时。

中毒时先出现胃肠炎症状,称为胃肠炎期;然后转入假愈期,此期无明显症状,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较轻中毒者可进入恢复期;重度中毒者则出现中毒性肝炎和肝坏死,称为肝损害期,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萎缩、肝昏迷,甚至肝坏死。

此期病死率高,可达99%.若经积极治疗,部分病人2〜3周后可进入恢复期。

2.防治措施(1)加强宣传,使群众了解毒蕈的危害,不随便采食野生蕈,不吃不认识的野蕈,以防误食中毒。

(2)对中毒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素,并积极对症治疗。

三、亚硝酸盐中毒食用含大量亚硝酸盐的食物或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而引起中毒。

1.毒性亚硝酸盐进入机体后,将红细胞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之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2•临床表现亚硝酸盐所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急性中毒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组织缺氧是主要中毒症状。

如口唇、指甲、面颊和全身皮肤青紫,胸闷、心悸、气急等。

并可伴随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常死于呼吸衰竭。

3.防治措施(1)早期洗胃,灌肠,导泻,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2)及时应用解毒剂, 美蓝与维生素C合用。

(3)对症治疗。

(4)不食用如腐烂变质青菜、腌制时间过久或变质腌菜等。

含亚硝酸盐的食物。

7. 与3 一样8. 与5 一样9. 与6 一样10.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基本组成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来源,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疾病和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元素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分布在人体各部位,以维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由于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致使平衡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地方病的发生。

如缺碘地区多出现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碘过量地区则出现高碘性甲状腺肿;缺氟地区可出现龋齿、老年骨质疏松症增多,氟过量地区则引起斑釉齿和氟骨症患病率高等。

生物源性地方病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和宿主的生活习性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形成在分布地带、纬度及流行季节的不同特点。

生物源性地方病的疫源地会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开发而日趋缩小,但是也会由于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使某些生物源性地方病扩散,如登革热、军团病已开始传入或在威胁中国。

又如新疆本不存在流行性出血热,但是随着褐家鼠通过人员流动被带至哈密、大河沿和乌鲁木齐,而成为新的自然疫源地。

11.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保护环境、合理营养、饮用安全卫生水、改善卫生设施、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卫生、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等。

预防保健预防保健:在研究社会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客观规律及它们和人群所处的内外环境、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

合理治疗合理治疗: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品,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

药物应用以“节约、有效”为原则, 那些药物应用“愈多愈有效”、“愈多愈好”的观念是错误的。

用药物不仅造成药物浪费,增加病家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