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成语这种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利用成语去掌握文言,既积累了成语,又熟悉了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试一试一、找出下面成语中的通假字拨乱反正()图穷匕见()一暴十寒()再接再厉()景从云集()被发文身()列土分疆()流言蜚语()疾恶如仇()毋庸讳言()焚林而田()胆战心惊()善贾而沽()二、古今异义1、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况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言过其实()身体力行()十年树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便宜行事()贻笑大方()三.、成语中也有兼词。

如:付诸东流()居心叵测()心不在焉()四、.文言句式(一)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

(1)省略。

如:引以为戒述而不作(2)省略。

如:一字千金一言九鼎再衰三竭(3)省略介词。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二)、成语中也有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何”做宾语时放到了谓语动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句式。

如:“何去何从”“何患无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等。

2)还有一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这里需要注意的是:a、必须是否定句,一般句中有“不”“未”“毋”“莫”等否定词;b、必须是代词做宾语。

3)另外,还有用“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以加重语气。

如:“唯才是举”、唯利是图、“马首是瞻”等。

这里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4)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如:夜以继日()文以载道()一以当十()善自为谋()2、状语后置句文言句式中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动词后,而在现代汉语中却习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现象叫状语后置。

从古汉语中继承而来的成语也常常沿用了这种用法。

如:“义形于色”中“于色”是状语,放在了谓语“义形”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色义形”。

“无动于衷”“无济于事”等亦如此。

“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绳之以法、相濡以沫、重于泰山等成语同理,只不过这里的介词换成了“以”而已。

在成语中沿用这种古汉语用法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判断句对人和事的性质情况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在文言句式中则不然,而成语中一般用副词表判断。

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用“为”表肯定判断)、答非所问(用“非”表否定判断)、草木皆兵(在谓语前加副词“皆”表判断)、言为心声、胜败乃兵家常事、来而不往非礼也(四)、被动句文言句式中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一种是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如:“见”、“于”“被”等,成语有“信而见疑”“贻笑大方”、“忠而被谤”、金石为开、兔死狗烹等;另一种是由动词本身表被动,其没有被动标志,如“蔓草难除”。

(五)疑问句:如:不亦乐乎、岂有他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五、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祸国殃民()汗牛充栋()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密云不雨()不毛之地()不情之请()莫名其妙()华而不实()不衫不履()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洞烛其奸()韩信将兵()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外御其侮风餐露宿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

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

如:人才辈出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

如:抱头鼠窜、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冰消瓦解、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有两种情况: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量入为出、无依无靠、报降纳叛、道不拾遗等。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劳民伤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众口铄金()降龙伏虎()惊天动地()(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

如:避重就轻、扶弱抑强、扶危济困、改邪归正、欺软怕硬、披坚执锐、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可分为三种情况: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独善其身()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是古非今()不远千里()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敬而远之()(四)、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1、数词作名词,如:杀一儆百()闻一知十()2、数词作动词,如:万众一心()一日千里()3、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以上“一”均作“”解。

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知识很有帮助;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一、成语中有不少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景从云集(影)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不得要领(腰)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焚林而田(畋)胆战心惊(颤)二. 古今异义1、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况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总绳)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生)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可以;以:表凭借)2、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动)便宜行事(方便)贻笑大方(见识广博的人)三.、成语中也有兼词。

如:付诸东流(诸:之于)居心叵测(叵:不可)心不在焉(焉:于此)四、.文言句式(一)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

(1)省略宾语。

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2)省略谓语。

如: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3)省略介词“于”。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二)、成语中也有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何”做宾语时放到了谓语动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句式。

如:“何去何从”“何患无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等。

2)还有一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岁不我与、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人莫予毒(人莫毒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a、必须是否定句,一般句中有“不”“未”“毋”“莫”等否定词;b、必须是代词做宾语。

3)另外,还有用“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以加重语气。

如:“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图利)、“马首是瞻”等。

这里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4)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如:夜以继日(以夜继日)文以载道(以文载道)一以当十(以一当十)善自为谋(善为自谋)2、状语后置句文言句式中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动词后,而在现代汉语中却习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现象叫状语后置。

从古汉语中继承而来的成语也常常沿用了这种用法。

如:“义形于色”中“于色”是状语,放在了谓语“义形”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色义形”。

“无动于衷”“无济于事”等亦如此。

“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绳之以法、相濡以沫、重于泰山等成语同理,只不过这里的介词换成了“以”而已。

在成语中沿用这种古汉语用法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判断句对人和事的性质情况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在文言句式中则不然,而成语中一般用副词表判断。

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用“为”表肯定判断)、答非所问(用“非”表否定判断)、草木皆兵(在谓语前加副词“皆”表判断)、言为心声、胜败乃兵家常事、来而不往非礼也(四)、被动句文言句式中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一种是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如:“见”、“于”“被”等,成语有“信而见疑”“贻笑大方”、“忠而被谤”、金石为开、兔死狗烹等;另一种是由动词本身表被动,其没有被动标志,如“蔓草难除”。

(五)疑问句:如:不亦乐乎、岂有他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五、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奸(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