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同学们都喜欢积累成语,并且有意识地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确实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使自己的语言增加了文采,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同学们将成语或者褒贬用错,或者范围用错,甚至望文生义,结果闹出了一些笑话。
究其根源,还是同学们没有掌握成语的正确意义。
可是,需要记忆的成语有千条之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为同学们点拨一点学习思路,提供一些知识信息。
这就是将常见容易误用成语同文言知识串联起来。
其实,学习在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语文各知识点之间都有其勾通之处,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几个知识点勾连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之效。
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好多都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实词意义弄清了,整个成语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安:安(安闲)步当车安(安心)土重迁当:安步当(当作)车大而无当(适合)当(当前)务之急首当(承受)其冲螳臂当(dāng)(阻挡)车负:不负(辜负)众望归:宾至如归(回家)久假不归(归还)假:久假(借用)不归间:间(jiān)(空间)不容发(fà)及:爱屋及(到)乌城门失火,殃及(到)池鱼过犹不及(比得上)即:不即(接近)不离迁:见异思迁(改变)安土重迁(迁移)是:各行其是(正确)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速:不速(邀请)之客谢:敬谢(推辞)不敏易:不易(更改)之论行:各行(执行)其是致:格物致(得到)知知:格(推究)物致(求得)知(知识)二、成语中的文言虚词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这些虚词绝大多数也能从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清楚了,成语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了。
而:哀而不伤(连词,表转折,却)不胫而走(连词,表承接,就)侧目而视(连词,表修饰)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具体而微(连词,表并列)引而不发(连词,表转折,却)何:百身何赎(疑问代词,怎么)乎:瞠乎其后(介词,相当于“于”,在)不亦乐乎(疑问语气词,吗)其:独善其身(代词,他的)三缄(jiān)其口(代词,他的)若:洞若观火(动词,像)所:无所不为(代词,……的事)无所不用其极(代词,……的事)无所不至(代词,……的地方)为:不以为然(以为,动词,认为)不足为训(动词,作为)人满为患(动词,是)为虎作伥(介词,替)以:不以为意(介词,把)道路以目(介词,用)相濡以沫(介词,用)以邻为壑(介词,把)因:陈陈相因(动词,沿袭)因人成事(介词,凭,靠)因噎废食(连词,因为)于:毕其功于一役(介词,在)人浮于事(介词,在)望其项背(代词,他)与:休戚与共(动词,给予)虚与委蛇(wēi yí)(连词,和)者:始作俑者(代词,……的人)之:安之若素(代词,代人或事)不刊之论(助词,的)城下之盟(助词,的)甘之如饴(yí)(代词,它)趋之若鹜(代词,它)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存在的几种词类活用现象同样存在于成语中,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同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勾连起来,在学习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名词用作动词不胫而走(长小腿)不翼而飞(长翅膀)晨钟暮鼓(敲钟)(击鼓)耳提面命(当面)江河日下(向下流)密云不雨(下雨)衣锦还乡(穿)莫名其妙(说出)沐猴而冠(戴帽)2.名词用作状语白驹过隙(像白驹)蚕(像蚕)食鲸(像鲸)吞车载斗量(用车)(用斗)虎踞龙盘(像老虎)(向长龙)江河日下(一天天)鳞次栉比(像鱼鳞)(像梳子齿)龙飞凤舞(像龙)(像凤)犬牙交错(像犬牙)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水中)3.动词用作名词骇人听闻(消息或事件)继往开来(过去的事业)(将来的事业)拾遗补阙(丢失或漏掉的东西)4.形容词用作名词摧枯拉朽(枯草)(烂了的木头)党同伐异(意见相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防微杜渐(事物的苗头)(事物的开端)革故鼎新(旧的事物)(新的事物)5.形容词用作动词江郎才尽(枯竭)人莫予毒(伤害)6.使动用法①名词的使动用法汗牛充栋(使……流汗)②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孚众望(使……信服)穿云裂石(使……震裂)投鞭断流(使截断)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大快人心(使……欢快)独善其身(使……善)骇人听闻(使……惊吓)正本清源(使……正)(使……清)殚精竭虑(使……尽)7.意动用法①名词意动用法师心自用(以……为榜样)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辱)是古非今(以……正确)(以……错误)四、成语中的文言句式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同样在成语中大有其例。
1.判断句舌者兵也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浮生若梦2.被动句为人所制受制于人3.疑问句不亦乐乎4.省略句①省略主语白衣苍狗——应为“(浮云)(似)白衣(如)苍狗”,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穿云裂石——应为“(声音)穿云裂石”②省略谓语白衣苍狗——应为“(浮云)(似)白衣(如)苍狗”,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杯水车薪——应为“(以)杯水(救)车薪”草菅人命——应为“(视如)草菅(以)人命”。
菅,野草春蚓秋蛇——应为“春(如)蚓秋(如)蛇”道路以目——应为“(于)道路以目(示意)”凤毛麟角——应为“(如)凤毛(如)麟角”空谷足音——应为“(于)空谷(听)足音”③省略宾语不以为意——应为“不以(之)为意”,省略介词宾语④省略介词杯水车薪——应为“(以)杯水(救)车薪”悲天悯人——应为“悲(于)天悯(于)人”草菅人命——应为“(视如)草菅(以)人命”车载斗量——应为“(以)车载(以)斗量”厝(cuò)火积薪——应为“厝(cuò)火(于)积薪(下)”。
厝(cuò),放置道路以目——应为“(于)道路以目(示意)”高屋建瓴(líng)——应为“(于)高屋建瓴(líng)”。
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祸起萧墙——应为“祸起(于)萧墙”。
萧墙,宫室内的照壁,比喻内部解民倒悬——应为“解民(于)倒悬”空谷足音——应为“(于)空谷(听)足音”5.倒装句式①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耳提面命——应为“提耳面命”马首是瞻——应为“瞻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唯利是图——应为“图利”(“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情不自禁——应为“情不禁自”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介词宾语前置)夜以继日——应为“以夜继日”②介词结构后置草菅人命——应为“(以)人命(视如)草菅”。
菅,野草厝(cuò)火积薪——应为“(于)积薪(下)厝(cuò)火”。
厝(cuò),放置祸起萧墙——应为“(于)萧墙祸起”。
萧墙,宫室内的照壁,比喻内部解民(于)倒悬——应为“(于)倒悬解民”老于世故——应为“于世故老”除了上面讲到的知识之外,像一些特殊虚词(兼词),通假字等,也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如公诸同好(之于),心不在焉(于此),居心叵测(不可),大放厥(代词,其,他的)词,瑕瑜互见(现),再接再厉(砺),一暴(曝)十寒,厉(砺)兵秣马,流言蜚(飞)语,好高务(骛)远。
总之,只要同学们在成语学习和文言文学中多一些勾连意识,就一定能化这两个难点为易点,在轻松愉快中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总体水平的最终目的。
成语中的文言文字词一、古今异义。
如:1.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汤一一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身体一一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搞: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
8.阡陌交通:交通一一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二、通假字。
如:1.被发文身被通披2.厉兵袜马厉通砺3.一暴十寒暴通曝4.拨乱反正反通返5.厝火积薪厝通措6.一唱百和唱通倡三、虚词用法。
如:1. “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
(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 “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 “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四、文言固定结构。
如:1为我所用:为……所,表被动。
2.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3.不知所措:处置的办法。
4.所向披靡:(力量)达到的地方。
成语——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摘要:成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联系成语教学的方法有:结合成语释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句法等。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学习;一举两得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教学十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一、结合成语释义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同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的“走”与成语“走马观花”、“ 奔走相告”的“走”意义相同,是“跑”的意思。
有时一篇文章中就牵涉到好几个成语,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就有这几个例子:“期日中”——不期而遇(约定)(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太丘径去”——去危就安(离开)(离开危险,达到平安)“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锲而不舍(舍弃)“与朋友交不信”——言而有信(信用)“入门不顾”——王顾左右而言他、瞻前顾后(回头看)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⑴一词多义:如:道:道不拾遗(道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以其人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说长道短(说)又如:兵:短兵相接(兵器)斩木为兵(兵器)兵强马壮(军队)草木皆兵(士兵)损兵折将(士兵)纸上谈兵(兵法)如: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掉落、失去)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