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宏观调控(精)

中国的宏观调控(精)


我国经济发展中多次出现投资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 问题。我们一直在不断努力根除这一痼疾。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 原因是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增长方式粗放。这些问题的解 决单靠经济调控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改革入手,从根本上消除体 制性、机制性弊端,建立长效机制。否则,旧病复发的可能性就 会一直存在。正是出于这种深刻的考虑,中央在进行宏观调控的 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了多项重大改革。宏观调控措施 和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是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的。例如,在加强农 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既运用财政政策加大了 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又在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推出 了逐步取消农业税的改革措施。而且,及时扩大了农村信用社改 革试点范围,从体制上为发展农业提供资金保障。特别是在粮食 供求出现新情况的背景下,5月底出台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接着, 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时刻,7月中旬又出台了关于 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一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个投资体制改 革,基本精神都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04年宏观调控的背景
这次我国物价上涨是局部的、结构性的,主要表现在粮食和能源与原材料 等中间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这次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是政府主动调整价格引 起的,而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度膨胀使得国内经济活动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 求量明显超过供给能力,导致了其价格急剧上涨。至今为止,能源、原材料价格 的上涨并未引起消费品零售价格明显上升。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总消费需求 依然明显低于总供给,而且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受供求关 系的约束,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得主要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价格难以上升; 二是科技进步、物流成本下降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了企业的消化能力,使企业 能够通过降低产品的单耗或者减少利润消化掉增加的生产成本;三是消费结构升 级弱化了生产资料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工 业消费品价格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为40%,目前这一比重已经降到了 30%左右;四是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服务价格多数仍由政府管制,受生产资 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主要是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扬引起的。03 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主要不是粮食供应不足引起的,而是我国粮食 连续几年减产和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趋紧影响了市场预期。
中1.回顾中国的几次宏观调控(80、85、88、92-93年、98-02年、04年)
GDP增长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发生过四次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 年、1985年、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四次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一次比一 次高,持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198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一年上涨了7.5%, 升幅比上一年高5.6个百分点,但是1981年的通货膨胀率就下降到了2.5%。1985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幅度由上一年的2.7%上升到了9.3%,其随后两年继续维 持在6.5%和7.3%的高位。1988年出现第三次通货膨胀时,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 一年上升了18.8%,升幅比上一年高出11.5个百分点,1989年又在1988年的基础 上上涨了18.0%。1993年我国出现第四次通货膨胀,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比1992年 上涨了14.7%,1994年又比1993年上升了24.1%,1995年在1994年的基础上又上升 了17.1%。经过三年多的治理整顿,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恶性通货 膨胀才得到控制。后两次恶性通货膨胀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 响。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一些产品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等 初级产品的价格进行改革,大幅度提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是最重 要的,是由于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使得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导致 信贷规模急剧扩张,使得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迅速传导到下游消费品 和服务的价格上来。
4.04年宏观调控的成效
(一)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丰收,农民增收。全年粮食 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 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 是1997年以来最好的一年 。 (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改善。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部分增长过快行业的投资 增速明显回落。 (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五)经济运行体制环境得到改善。 (六)至04年底,消费物价指数已经回落到3%—5%的适度区间,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步下降,各项贷款增长控制得当,投资冲动 得到遏制,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04年GDP增长率为9.5%。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保证经济适度增长、保持货币和 物价的稳定和就业率增长基本实现。
2.04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多管齐下,采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多种 手段,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调控经济运行,抑 制投资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其中包 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息,提高钢铁、 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资本金比例等多项措施,对经济生活产生了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
3.04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
这次宏观调控是一个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过程,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在时机上,是一次见事快、动手早、具有预见性 的主动调控。因此,其结果既不是“硬着陆”,也不是“软着陆”,而 是通过一定的控速降温,使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继续保持既平稳又较 快的健康运行。第二,在切入点上,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确保粮 食增产的耕地基础,抑制过热行业的盲目投资。第三,在节奏上,是渐 进式的,由未雨绸缪、冷静观察到温和预警、适度微调,再到适时加大 力度,对看准了的问题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第四,在实施原则上,不 是全面紧缩,而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其五,在手段上,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既带有原来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又带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同时还 带有不成熟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在宏观调控中,综合运用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症施策,确保调控取得预期效果,这是 必然的选择。第六,在调控中,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不失时机地推 进相关的各项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