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内蒙古认定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初等试卷和答案

2017年内蒙古认定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初等试卷和答案

2017 年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初等)试卷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涂。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3. 考试结束后,把试卷随同答题卡一起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A.《钦定学堂章程》B.《小学校令》C.《劝学所章程》D.《强迫教育章程》2.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A.18 世纪末B.20世纪初C.19世纪下半期D.19世纪初3.教育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

A.主要途径B.唯一途径C.基本途径D.重要途径4.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

A.宫廷学校B.僧院学校C.文士学校D.职官学校5.卢梭的代表作是()。

A.《民本主义与教育》B.《普通教育学》C.《爱弥尔》D.《教育论》6.初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年龄一般是()。

A.3到6 岁B.16-19C.12-16D.6-12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A.6B.14C.12D.98.下列关于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B.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分类作用C.具有评价作用D.居庸激励作用9.下列表述不属于小学美育方面要求的是()。

A.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B.培养审美能力C.培养创造美的能力D.具有健康的爱美情趣10.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B.威尔逊C.华生D.洛克1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互补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12.小学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A.形象记忆B.无意记忆C.有意记忆D.抽象记忆13.下列关于童年期儿童学习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B.低年级学生只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C.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 D.学习动机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14.教师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这样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B.身心健康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1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A.示范性B.长周期性C.职业角色的多样化D.负责性4.最早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斯宾塞C.泰勒D.博比特5.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

A.基础型课程、开放型课程、研究型课程B.理论型课程、开放型、研究型C.理论型、实践性、研究型D.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6.下列有关国家课程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B.国家课程是为了确保全国统一、共同的教育教学质量C.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整D.国家课程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7.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A.课程目标B.开设那些学科C.课时分配D.教育目的8.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A.目录B.图表C.习题D.课文9.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兴趣小组B.教学C.课外活动D.社会实践10.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

A.交往活动B.获得经验的活动C.特殊的认识活动D.一般的认识活动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B.运用知识C.巩固知识D.领会知识12.下列教具中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A.图片B.标本C.电影D.模型13.“学不躐等”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1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为()。

A.讲授法B.研究法C.讨论法D.谈话法15.下列表术中不属于班级授课制优点的是()。

A.扩大教学规模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因材施教D.提高了教学效率16.备课时,教师为了深入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是()。

A.懂、透、化B.懂、思、化C.看、思、透D.学、思、化17.小学阶段的课程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

A.发展性B.综合性C.连贯性D.全面性18.狭义的德育指的是()。

A.社会德育B.学校德育C.家庭德育D.社区德育19.在德育内容中,关键是()。

A.政治教育B.心理健康教育C.道德教育D.思想教育20.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21.在小学德育过程中要特别看重的是()。

A.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B.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C.对学生道德情感的熏陶D.对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2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教育的一致性原则C.疏导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23.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的方法被认为()。

A.榜样B.说服C.陶冶D.锻炼24.奠定班级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

A.艾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杜威D.赫尔巴特25.下列表述中符合先进生的心理特征是()。

A.自尊心强B.不接受教师的当众批评C.意志力薄弱D.学习动机不强26.晨会属于班会类别中()。

A.主题班会B.特别班会C.常规班会D.生活班会27.学校中开展各种活动基本的基础组织是()。

A.年级B.少先队C.小组D.班级28.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B.小组活动C.班级活动D.个人活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9.形成教育实体的条件()。

A.教育主体确定B.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C.有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30.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是为了()。

A.发展基础教育B.扩大教育规模C.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31.在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为()。

A.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B.学生的学习是完全个性化的学习C.学生的学习是规范化学习D.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2.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负有小学生受教育权实现义务教育的主体有()。

A.国家B.教师C.家庭D.教育行政机关33.课时计划的内容包括()。

A.学科名称B.学期教学总要求C.教学内容D.课时划分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4.非制度化教育就是全面否定制度化教育。

()35.杜威主张教育是为未来的美好生活服务。

()36.义务教育就是普及教育。

()37.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

()38.就个体心理的一般发展而言,思维成熟在先,然后是感知觉成熟,最后是情感成熟。

()39.儿童其实就是小大人,和成人没有质的区别。

()40.在课程计划的制定中,为提现各学科地位平等,应该平均分配课时。

()41.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但要通过教学,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

()42.好的教材本身富有思想性,学生学习思想自然就提高,无需教师讲什么。

()43.小学德育过程就是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4.简述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

45.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

46.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47.简述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48.论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49.刘老师说:我是小学老师,教的都是一些很浅显的东西,只要花时间和精力把这些内容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学习更深的专业知识,更没必要去学习那些和我所教学科无关的知识。

请从教师专业素养的角度对刘老师的话进行评析参考答案:50.【答案】A。

解析:1902 年由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51.【答案】C。

3.【答案】C。

4.【答案】C。

解析:文士学校是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

16.【答案】C。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C。

解析: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B。

解析: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D。

18.【答案】C。

解析: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这类课程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由国家统一审定,未经批准,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国家课程的编制往往采用研制一开发一推广的开发模式,实施“中央一外围”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确保一个国家所实施的课程能够达到统一、共同的质量。

19.【答案】B。

20.【答案】D。

21.【答案】B。

22.【答案】C。

23.【答案】D。

24.【答案】B。

25.【答案】C。

26.【答案】C。

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是非真伪,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27.【答案】C。

28.【答案】A。

29.【答案】A。

解析: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30.【答案】B 解析: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31.【答案】C。

解析:道德教育是基础,是关键。

32.【答案】C。

解析: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3.【答案】A。

解析:在小学德育过程中要特别着重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

34.【答案】A。

35.【答案】B。

36.【答案】B。

解析: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37.【答案】A。

解析:先进生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38.【答案】C。

39.【答案】D。

解析: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 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40.【答案】B。

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41.【答案】ABCD。

42.【答案】ACD。

43.【答案】ACD。

44.【答案】ABCD。

解析:负有中小学生受教育权实现义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社会和家庭、学校和教师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