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二、初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三、检查预习情况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1、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板书:健康可爱五、理清四件事的顺序1、快速读2---16自然段讨论:闰土向“我”讲了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2、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六、课堂小结我们初步认识了鲁迅笔下的闰土,下节课我们再从具体的事件中去更深入地认识闰土。
七、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7、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健康可爱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二、品读体会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捕鸟、拾贝、刺猹、观鱼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板书设计:17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雪地捕鸟聪明头戴小毡帽年少天真夏日拾贝能干颈套银项圈健康活泼月夜刺猹勇敢潮讯看鱼见多识广教学反思: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内容: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3、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板书设计: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2、小组交流。
谈《水浒传》部分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三、学习“救助车夫”(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关心女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2、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3、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4、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三、学习第一段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
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板书设计: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爱戴为自己想的少教学反思:19* 一面教学内容:一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三、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2、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3、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4、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板书设计:19 一面大病新愈叫人担心鼓励影响关心进步青年教学反思:20 有的人教学内容:有的人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人都有生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板书设计:有的人鲁迅有的人两种观点:死了活着还活着已死了对人民的态度:俯骑两种结局:记住摔垮对比教学反思: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目标:1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
一、导入,明确目的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二、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2、指名回答: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出示上述两组问题。
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
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三、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四、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