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所属院系:___基础教育学院 ___开设院系:___经济贸易学院 ___授课专业:电商,国贸,金融,投资任课教师:_____ 王永利 ____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制第4次课授课概况授课章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了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正确理解社会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思想内容。
重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教训。
难点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所形成得理论成果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企业○机房○实训室○现场课型●讲授课○实训课○习题课学时 2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第一步:课题导入10min 启发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5min 课件视频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第三步:讲授理论内容一、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总结。
65min 讲授、讨论掌握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第四步:小结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
10min讨论、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作业:社会主义初步探索阶段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矛盾的认识?教学反思:教案(教学内容)一、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三是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
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
这些错误的东西,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充满着矛盾;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有根本性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即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改革。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
(1)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它们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采取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概括起来主要有:在经济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人们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在于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非常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作了有益的探索。
特别是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此后,毛泽东还多次指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100年时间是不行的。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上述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而且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2)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来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第三个五年计划(1965年)开始,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党的中心工作、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党的成分和活动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等就预见了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变化,认为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骄傲自满和官僚主义。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问题,特别是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党建设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有:①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②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党内和党外的监督;④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⑤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五)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八大上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在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1962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上,我们党提出的方针政策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在管理体制上,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针政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问题上,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制度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