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专题研究报告的形式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课题负责人某某某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富达尔综合研字第001号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城区不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和产业,从而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

一般城市扩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老城区为基础,逐步向郊区扩展,俗称“摊大饼”;二是有计划地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城市新区或卫星城。

近年来,新城建设在国内很多城市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探讨新城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从先从新城开发建设的起源进行研究,并探索新城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新城开发建设大都经历了由“近郊建设的卧城阶段”到“部分功能相对完备的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再到“功能相对独立的边缘新城阶段”这三个过程,形成了“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影响而成的自上而下的新城发展模式”和“依靠自身独立优势发展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新城发展模式”。

在新城开发建设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国外新城的开发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以及日本东京周边新城的建设,并对其开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新城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新城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这些未来的国际大都市新城开发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与此同时须认识到我国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新城建设。

【关键词】:新城国外国内经验启示【研究员】: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编号】:FDAR01-001【完成日期】:2009年11月30日目录一、新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一)新城建设的由来 (1)(二)新城建设的发展阶段 (2)(三)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3)二、新城建设的国外案例与经验 (4)(一)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 (4)(二)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 (6)(三)美国的新城建设 (8)(四)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 (9)(五)国外新城建设经验总结 (13)三、国内的新城建设 (18)(一)北京新城建设 (18)(二)上海新城建设 (20)(三)广州新城建设 (21)(四)香港新城建设 (21)(五)经验总结 (22)四、对长春南部新城建设的启示 (23)(一)从区域整合的角度出发,制定新城规划 (23)(二)建立包括政府、民间、外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24)(三)组建负责新城建设的专门机构,并制定配套性法律政策 (24)(四)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 (24)(五)挖掘和突出文化特色,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居环境 (25)一、新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一)新城建设的由来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和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对“田园城市”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

“新城运动”理论的形成则是在20世纪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英国首相丘吉尔指令洛德·里斯开始研讨战后重建问题。

1943年,城镇和国家规划部成立。

一年后,一项旨在重建战争受害地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法案也被通过。

于是,战争一结束,重建工作即大规模展开。

从此,从伦敦开始,整个欧洲掀起了一场“新城运动”。

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空间的恶性膨胀,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恩维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的设想;同一时期,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以限制城市的发展,并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使其与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联系。

这些理论的提出,促使新城建设成为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规划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

直到80年代,新城运动的代表性国家一直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部分新城建设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中心城区发展困境,优先考虑新城区居民的居住和生活问题。

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浪潮对世界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引导着新的全球城市体系的出现和世界城市的形成,影响城市的发展的主要力量转变为:第三产业化;信息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分离;指挥、控制功能与生产功能不在同一地点进行;制造业和信息业不断革新,形成了由少数全球城市主宰的新城市等级体系(Peter Hall,1996)。

新形势下,新城自身的功能定位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新城建设也表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在大城市地区多中心重构的背景下,致力于发展成为新的区域核心;二是在大城市地区面对激烈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成为承载大城市地区巨型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的战略工具。

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新城建设基本停止,国家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城复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城建设的探索逐步兴起。

发展至今,新城建设不仅仅通过物质性建设或房地产开发活动用来解决城市空间恶性膨胀、产业发展瓶颈以及城市人口拥挤等问题;同时,新城建设还通过城区产业空间转移和新型产业构建等手段,更多地承担起打造城市发展新核、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任务。

(二)新城建设的发展阶段纵观新城建设的发展,其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卧城阶段”,主要是在城市近郊建设的、以居住为主导职能的居住型新城,与中心城具有紧密的依附关系。

其次是“半独立卫星城阶段”,是在原有居住型新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工商业服务设施(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配套建设,致使新城功能开始向综合化方向转变,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所,但与中心城区仍具有紧密的联系和依赖。

第三是“边缘新城阶段”,随着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超速发展,高级住宅和办公楼郊区化进程加快,原来半独立性的郊区卫星城镇产业高度化、城市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逐步演变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边缘城市”,成为城市扩散进程中新的集聚中心和边缘经济增长极。

(三)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总体来看,新城建设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发展模式。

自上而下是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影响而成;自下而上则是新城依靠自身优势独立发展起来。

自上而下模式的典型模式是城市辐射型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是中心城市由于人口、用地的扩张,既有的结构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部分功能向城市郊外地区疏解扩散,人口向外疏散,城市的经济活动或城市的职能向外延伸,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外围建设新城的空间布局结构,从而达到避免“摊大饼”的无序蔓延式发展目的。

如北京总体规划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模式,将在外围规划建设11座新城。

自下而上模式主要有产业催生型和资源开发型。

产业催生型模式的特征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新城接纳中心城疏散的产业,依靠自身产业优势,吸引中心城疏散的人口。

人口的聚集又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交通等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城的兴起和繁荣。

资源开发型模式有:(1)旅游资源型。

新城凭借特色的旅游资源,打“旅游牌”,靠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发育成各种要素聚集地,拉动周边地区人口的聚集。

(2)文化资源型。

特征是以一种得天独厚、底蕴丰富的地域文化为基础,经过充分发掘形成文化产业,由这种产业吸引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聚集,形成文化型新城。

二、新城建设的国外案例与经验(一)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大伦敦地区的人口达到顶峰、二战以后伦敦的恢复性增长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是伦敦新城建设的直接背景。

在伦敦发展过程当中的住宅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区域成长不平衡问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等等也是伦敦新城产生的重要背景因素。

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代,从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为主的第一代新城发展到功能相对独立的第三代新城。

第三代新城注重从就业功能、消费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方面不断完善发展城市功能,以摆脱以往单纯作为中心城市郊外住区的角色,密尔顿·凯恩斯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案例一:密尔顿·凯恩斯密尔顿·凯恩斯是英国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也是最晚开发建设的新城,距离伦敦一个小时车程。

密尔顿·凯恩斯新城于1967年开始规划设计,是在三个小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原共有人口4万人,1970年规划人口规模25万人。

1980年,在密尔顿·凯恩斯兴建了火车站,并建立起欧洲第一个美国式购物中心,使只有20万人口的新城每周能够吸引60万人次来购物。

此后又新建戏院、人造滑雪场,举办建筑展览会,使城市更具活力。

2005年实际人口21.7万人,建成总面积88.8平方公里。

1.成功之处首先,密尔顿·凯恩斯总体规划不仅仅是新城建设的蓝图,更是致力于建立一个能够随着发展、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的战略框架。

其次,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充足的开放空间,为吸引人口和产业的进入提供便利条件。

一方面采用就业岗位分散的模式,注重居住用地和就业用地相互配套,合理分布交通流量;另一方面通过混合居住来消除社会隔离。

第三,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促进了早期居民的迁入以及国外公司的进驻。

地方政府设立新城开发公司,帮助培育新居民之间的社会网络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第四,新城建设由新城开发公司具体操作,新城开发公司以规划为指导,修建道路,划分工业区,修建长期出租的厂房,组织有效的交通及公共设施建设等,采取了多种措施吸引居民迁入。

第五,在积极吸引产业进入的同时,保证了住宅持续多样化的供给,较好地促进了居民与就业的平衡。

2.存在的问题第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第二,企业规模小,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

第三,总体密度偏低,私人汽车的普及以及网格布局的模式使新城的住宅同质化、低密度化。

第四,新城开发公司在财务方面亏损较大。

(二)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1994年的《法兰西岛地区发展指导纲要》主张通过牵引,而不是阻碍,来控制城市蔓延,提出三个主要的规划原则——区域的中心多极化、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和美化自然空间、城市的多中心组织。

此后,巴黎城市规划就不再过于强调人口的单纯增长,而是强调在区域范围内创造出为全欧洲服务的强有力的新生长点,即建设“多中心的巴黎地区”。

这些新城建设的目的在于重建郊区(集中人口和服务设施)、减少老城内的交通和就业压力、建立真正的城镇(有完善的商店和服务设施)。

案例二:马恩拉瓦莱新城巴黎东部的马恩拉瓦莱新城是发展最快、最成功的一个新城。

1969年,马恩拉瓦莱新城正式成立,由马恩拉瓦莱新城研究与开发集团开始进行新城的规划、土地开发和市政配套的研究工作,制定了一期建设的任务计划和实施进度,协调土地征用和限期工程的落实。

1972年,马恩拉瓦莱国土开发公共机构取代研究与开发集团,全面负责新城的建设。

马恩拉瓦莱新城的建设是分期实施的,它的分区建设于不同的时间,且各有功能与特色:第一分区建于70年代初,是新城城市中心所在地,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是巴黎地区第三个重要的就业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