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行政管理我国新农村建设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新农村建设研究动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出现,20世纪80年代刚刚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时,中央的文件里就曾多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当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机尚未成熟,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并未引起更多的重视。
纵观当前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新农村的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
2005年10月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前,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通过不断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已经在新农村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从2005年年底至今,各种网站、报纸、期刊上刊出的相关文章已经超过万篇,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著述,其中不仅包括了理论方面的论述,也包括了实践方面的讨论。
学术界对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占有绝大多数的支持者,另一派是少数的中立者或悲观者。
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者一般都是参考了我国历史、现状和国外的经验,从工业“反哺”农业、启动国内市场、国家财政支农、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来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形成和最终提出,实际上表明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瞭望新闻周刊,2005)。
另外,徐勇(2006)还从政治学的角度来阐述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与此同时,有不少学者也对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进行了冷思考,在他们看来,新农村建设很有可能是重复历史的又一次运动,深层次的问题并不会被触及到。
例如,胡景北(2006)对新农村建设能减少农民的可能性以及对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户口制度改革、农业从事者队伍建设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及程度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建设新农村无法回避的。
他指出,在开展一场运动之前不但需要了解现状,也需要对运动结束时的状况做出有一定把握的预期。
史啸虎(2005)也对国内媒体和学者对建设新农村到处是一片乐观的声音表示忧虑。
新农村建设的面向究竟是什么,这是首要回答的问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较强的说法。
一是以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代表的“拉动内需”说。
这种观点认为,从短期来看,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同时又可以刺激内需,消化国内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防止经济紧缩。
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也就是“农民进城”务工。
二是以“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为代表的“户籍制度改革”说。
这种观点认为,农村衰败的原因在于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限制了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致使中国农村人口过多,城市化进程太慢,因此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首要的在于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分立体制。
三是以徐勇、贺雪峰和温铁军等人为代表的“新乡村建设”说。
这一派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且处于增长之中,而人均占有的资源又太少,仅靠“农民进城”来解决“三农”问题既不理智,也不现实,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这个出路就是新乡村建设。
因而他们也区别于20世纪20-3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被称为新乡村建设派。
仔细来看,在新乡村建设派各自强调的重点里面,实际上又有三个不同的分野。
如,以徐勇为代表的早期农村政治学研究更注重村民自治的深化和市场化、民主化的导向。
他认为,我国现阶段乡村社区建设的要义是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框架下,通过外部支持和内源发展的结合,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建设新的乡村社区,要提供开发村民自治有效运行的资源。
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农民合作”说则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村庄层面上讲,是农民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全方位的建设和全方位的合作。
“农民合作社由于本质上是弱势小农联合而成的组织,因此才应该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组织创新;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农民互帮互助、共沾利益、共担风险,把市场行为造成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解决。
”同时,温铁军还从他的乡村建设实验总结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于建立老年人协会和文艺队伍。
而贺雪峰等力图建立“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 研究领域的新生代则更注重农村社会的组织重建和文化重建,主张通过“低消费、高福利”来提高农民的主观福利,通过建立老年人协会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给农民提供一个公共的、有品位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交流场所。
组织重建和文化重建的目的,正在于“让村民对未来充满信心,有预期;让村庄有文化,有舆论,有道德压力,有生活感”。
四是政策部门的研究,体现相当浓厚的政策色彩。
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锡文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不提高,新农村建设搞不下去;(2)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乡镇机构设置、职能设置必须与农民要求和承受能力相适应;(3)通过城乡统筹解决农民最无奈、最无法解决的问题;(4)建设一个好的农村环境。
可见政策规划主要着眼于经济与制度等宏观领域。
以上各种观点的差异,实际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以农村和农民为本位的新农村建设,二是以国家(或农村以外)为本位的新农村建设。
前者的视角是农村和农民,后者的视角是农村外部的国家制度和政策安排。
国外新农村建设研究动态 (一)韩国新农村运动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
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问题成为韩国政府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取得成功,政府能够有财力支援农业和农村。
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
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
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
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
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
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
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二)日本农村建设 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61年到1998年。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
基本思路就是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线,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工农产业和城乡收入差距。
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从农业角度涉及了农村发展问题,但并没有系统、专门的内容关注农村建设问题。
2.农村与农业并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9年以后开始。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农业面临食物自给率明显下降,生产成本较高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农户经营规模小,兼业农户占主体地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山区农村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
基于这种情况,在旧《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从1999年起,日本又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及《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这些法律和计划将如何振兴农村列为重要内容,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支持山区半山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和新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农村;三是制定地域性的产业重振计划,推进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振兴;四是设立“农村建设专项费”,支持农村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五是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六是建立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的机制。
通过创建绿色观光事业及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增强城乡国民间双向交流。
(三) 欧盟农村建设 欧盟农村建设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以农业结构调整促农村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62年到1991年。
二战以后,为了实现欧洲重建,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
在经济一体化带动下,欧共体成员引发了农业一体化要求。
1962年法国、荷兰、意大利推动欧洲共同体建立了共同农业政策。
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中规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具体农村发展措施主要是实施落后地区发展补贴;利用欧洲的结构基金特别是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为农村地区采用农业新技术、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非农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2.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关注农村发展过渡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2年到1999年。
1992年欧盟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改革共同农业政策,把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降低价格支持水平,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促进农村发展。
除了农业生产措施外,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主要是完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支持环境保护;对55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安置青年就业;扶持山区和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等。
3.农村与农业共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2000年开始。
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第三次更彻底的改革。
欧盟提出建立欧洲农业模式,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将农村发展作为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二支柱;注重农业在农村发展中的多功能作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农村、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欧盟理事会1999年制定了“关于欧盟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支持农村发展条例”。
该条例围绕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和农村遗产保护、农村地区竞争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先资助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落实了相应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