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学》第3章(第2节)

《跨文化交际学》第3章(第2节)

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指人们通过交 际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人际关系不同于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是心理学的概念,体现的是人际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
而角色关系是社会学的概念,体现的是人际间社会距离的“权势” 和“一致性”关系。当然,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社会因素
指特定地区、特定时代的群体心理取向。 比如就男女关系而言:
在“男女有别”的传统中国社会,人们对男女过于亲昵持非常
保守的态度,而同性之间却可以亲亲热热,甚至可以搂搂抱抱。 在西方社会,异性之间的接触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同性之
间的过分亲昵行为多数人难以接受。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二 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一)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及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其社会的传统结构为依托的,宗法 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最典型的传统结构。尽管当代中国宗法社会结 构已经解体,但宗法制意识的影响却长期存在,渗透在人际关系的 方方面面,难以改变。 维护宗法社会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是社会伦理,而社会伦理是家 庭伦理的伸延。“国”与“家”彼此相通,君权是父权的伸延,在
无限延伸,变得无限广大。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二)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
1.文化因素
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以及一系列的角色规范。 大陆型农业文化必然导致中国建立起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社 会结构,这也就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呈等级取向,呈差 序格局,人际关系偏向“权势”类型。 欧洲一些国家属于海洋性商业文化,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取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社会,导致平等的人际关系,崇尚 “一致性”。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二 三
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人际关系取向及其类型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一 人际关系及制约因素(一)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属性 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另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因素是人际关系。人
在社会中的存在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有人存在就有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人际关系的类型
血缘关系:不可选择,先天决定的,主要指亲属关系;
地缘关系:由所处地理或空间位置决定,如邻里和老乡; 业缘关系:工作或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关系,如同事、同学等; 政治关系: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每个人都生存于一张社会人际关系的“网”中,“网”中的任
何一个“节点”都是与你有关系的另一个人,这个人也置身在属于 他的“网”中,„„网套网,网联网,这张人际关系的“网”就会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严格的等级身份制
身份指人的社会地位,包括个人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每个人 都按自己的社会身份要求去做。不然就是越轨,就是不安分,恪守
本分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另一重要特点。 社会通过伦理规范规定了某一地位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二)人际关系取向的比较分析
1.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取向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情感型”关系和“混合型”关系。 “情感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底层,这是满足情感的基本需求;“混
合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上层,这是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混合型”人际关系取向本身具有两重型。当利益分享合理时,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工具型人际关系取向
这是人们在交往时为达到某一目的或获取某种利益所建立起来
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情感关系,情感关系的建立本身就是
目的,而工具型关系只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而已。一般来说,工具型关系是一种非个人化、非情感化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时,“谁说的”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某些事
能不能做,某些话能不能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关键看是什么人。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3.根深蒂固的关系取向
关系取向本质上是群体取向的延伸表现,是群体取向的必然结
果。中国人从出生之日起就置身于一个盘根错节、纵横交错的网络
显得理智而直率,因而表现出短暂、不牢固、不稳定的特征。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3.混合型人际关系取向
这是一种既有情感性又有工具性的混合式人际关系模式。交往 双方彼此认识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又没有深厚 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的程度。这是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 有效的人际关系类型,这些彼此认识的一群人,构成一张张不同的 人际关系网,构成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人际关系取向及其类型
(一)人际关系取向的文化类型
1.情感型人际关系取向
这是在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关系。交 往双方表现出信任、亲和、重情重义的态度以达到物质、精神及情 感方面的共享。一般来说,亲朋好友或同一群体之间所存在的情感 关系较为持久、牢固和稳定。但由于情感关系和其他关系往往会产 生矛盾,这就可能产生亲情困境,或造成情感危机。
能维系情感基础;一旦利益分配引起冲突,那么本来就不很坚固的情 感基础就会出现危机,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取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工具型”为主要取向,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很少顾及人情、面子,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 面。在交易时这种关系惯常以“公平交易”为准则,按法则办事,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1.服从权威被民主政治所代替
每个公民均有权参与城邦立法,以选票表达个人意志,有权罢
免各级执政者。这一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意义深远,它标志着“平 等”关系大于“权势”或“主从”关系。
2.等级身份制被平等意识所代替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必然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再以“安分守己” 为准则,而是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表现个性,我行我素。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3.心理因素
指交际个体的性格、态度、能力等因素。 相对而言(性格):
西方人开朗、坦率、外向; 东方人内敛、含蓄、内向。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4.地理因素
中国处在幅员辽阔、相对封闭、气候适宜的大陆环境,决 定了中国农业文化的社会特征,必然形成了以血缘纽带维系的、 主张群体取向的、注重人际关系的中国社会文化。 欧洲一些国家所处的海洋环境决定了西方文化的商业性质, 也必然形成了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崇尚个人主义、提倡平等 关系的西方社会文化。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1.服从权威和长辈
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人们首 先要服从权威和长辈,在交际中“权势”或“主从”关系起主导作 用,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和保持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权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在当今社会,它可能包 括领导、家长、长辈、强者,还包括有一定关系、有一定能力的人, 甚至包括你有求于他的人。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权势”一般具有归 属性,不一定是凭个人能力所获取的。
即使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
在公务处理上,不受感情驾驭,而以客观法则为准,对事不对 人,公私分明。
之中,个人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他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可能取 得的成就。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取向对维护社会融洽、人际关系和谐,是
有其积极作用的,也是广大中国人所追求的。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二)西方社会崇尚的平等格局及人际关系
西方人很早就摆脱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他们以财产关系为基 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 逐渐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格局。 第一,老弱妇孺留在本土,青壮年冲出家庭向海外进军,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也就瓦解了。 第二,跨海迁移的风险和苦难催生了以契约为基础的“同舟共济” 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中,伦理则成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
本规范。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 际关系可以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此“五伦”不仅构成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标准,也成 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纳入这五伦之中, 而其中三项都与家庭相关,其他两项也是父子和兄弟关系的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