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2、选择采血部位;3、按摩皮肤;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吸血;8、止血;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部位:主要是肘静脉。
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2、标记试管;3、消毒双手;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选择进针部位;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10、抽血;11、止血;12、放血【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抗凝: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使用方法: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9。
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
使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15g/L EDTA和血液1:10。
优点: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影响小。
缺点: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使用范围:全血细胞分析和血细胞比容测定,但不适用于出凝血实验和血小板功能。
四、肝素,抗凝原理:加强抗凝血酶作用,阻止凝血酶形成。
使用方法:肝素钠1g/L与血液1:10。
优点: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能耐高温。
缺点:引起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计数降低,不利于制备血涂片,价格昂贵。
使用范围:血浆生化/免疫项目,红细胞脆性实验,科学研究等。
【保存】血液学检验标本,室温2d;分离以后的血浆20~30℃室温中储存<4h;4℃冰箱可储存1d,-80℃冰箱可储存30d;生化检验和免疫学检验的标本4℃冰箱可储存1周。
【处理原则】血液标本在不抗凝情况30~60min凝固后析出血清;血凝测定,应充分抗凝后尽早离心分离血浆,在2h内完成测定或4℃冰箱中保存;血液形态学检验的抗凝标本应放置在室温中,不宜冷冻,1~4h内无影响,但应及时制作血涂片。
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血涂片的制备1、用途: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网织红、异常细胞检验、寄生虫检验。
2、制备步骤:(手工推片法)将推玻片向1的方向稍抽回,当血液充满推玻片的宽度后,以一定均匀的速度向2的方向滑动。
3、质量评价:均匀、厚薄、头体尾、边缘、两侧注意:血滴大,速度快、角度大----血膜厚瑞氏染色法【原理】:分两相进行,第一相是酸性伊红与细胞中的碱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结合;碱性染料天青B与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核染色质、特异中性颗粒、血小板结合。
第二相是天青B和伊红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形成紫色的天青B-伊红复合物,结果使白细胞核染色质成紫色(疟原虫的染色质成红色),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及血小板颗粒区成紫色。
【试剂】1. Wright染液:瑞氏染粉0.1g,甲醇60.0ml甲醇: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为一定形态,并使蛋白质沉淀为颗粒状、网状等结构,增加细胞与染料接触表面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2.磷酸盐缓冲液(PBS):磷酸二氢钾(无水)0.3g,磷酸氢二钠(无水)0.2g, 蒸馏水加到1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6.4-6.8),塞紧瓶口备用。
【方法】:a. 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平放于染色架上。
b. 加瑞氏染液覆盖血膜,固定1min。
c. 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混匀,染色5-10分钟。
d. 用清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一般200倍)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红细胞稀释液】:Hayem液、枸橼酸钠液、1%甲醛-生理盐水。
要求:等渗、防粘连、防腐。
Hayem稀释液:氯化钠(调节渗透浓度),硫酸钠(调节渗透浓度,防止红细胞聚集),氯化高汞(防腐剂,有毒)。
缺点:如遇高球蛋白血症或自身凝集素增高患者,红细胞易凝集或形成串钱状,影响计数。
【操作】:1、取小试管一支,准确加入红细胞稀释液2.0ml。
2、毛细血管采血,取血10ul,稀释200倍。
3、混匀,充池,静置2min后以低倍镜计数中间大方格的四角和中央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5 ×10 ×200 ×10^6/L【参考值】成年男性:(4. 0 ~5. 5) ×10^12/L,成年女性:(3. 5 ~ 5. 0) ×10^12/L;新生儿:(6. 0 ~7. 0) ×10^12/L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临床意义】1、病理性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
【分型】花冠型(0):骨髓中;丝球型(I):骨髓中:网型(II):骨髓中;破网型(III):外周血中可见;点粒型(IV):外周血中最多见【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活体染色)染料1、煌焦油兰:常用,染色效果好,但沉渣较多。
2、新亚甲兰:WHO推荐,染色效果好,但试剂昂贵。
试验方法1、试管法:染色时间长(30min),效果好,易重复计数。
2、玻片法:染色时间短,水分易蒸发,结果偏低。
制薄片,不复染,油镜下计数1000个RBC中Ret数(缩小视野法或Miller窥盘)。
【参考值】成人:0.005~0.015或(24-84)×10^9/L;儿童:0.02~0.06【临床意义】1.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Ret增高:骨髓生长旺盛,溶血性贫血时高达0.2以上;急性失血5~10d,Ret升高明显,2周后恢复;巨幼贫、缺铁贫时轻度升高;慢性失血时Ret持续增高。
Ret下降:造血机能减弱。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后增高不明显,低于0.005。
如低于15ⅹ10^9/L可作为急性再障的诊断指标。
2.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治疗前,Ret仅轻度升高(正常or轻度减少)。
给予相应药物,Ret的升高先于红细胞之前,在用药3~5d后Ret升高,7~10d达高峰,2周后,Ret 下降,Hb和RBC才开始升高。
3、放/化疗/骨髓移植后监测:观察骨髓恢复造血的情况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被测HCT * 被测Ret%)/(正常人HCT * Ret成熟天数)血红蛋白(Hb/HG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
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Hb(G/L)。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条件,所以利用Hb参考液制备标准曲线,换算出Hb(G/L)。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 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70岁以上老年男性:94.2-122.2 g/L;70岁以上老年女性:86.5-111.8 g/L【相关】:贫血(anaemia):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轻度贫血:男性<120g/L,女性<110g/L,>90g/L ;中度贫血:90~60 g/L;重度贫血:60~30 g/L;极度贫血:<30 g/L;低于45g/L应考虑输血。
红细胞比积(HCT/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参考值】(温氏法)①成年:男性0.40~0. 50,女性0.37~0. 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0.42。
【临床意义】增高:1. 血液浓缩;2. 红细胞增多症;3. 新生儿。
降低:1. 贫血;2. 其他原因的稀血症应用:1. 疗效观察;2. 计算红细胞指数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10^9/L降至(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10^9/L可导致严重出血。
【临床意义】1、病理性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贫);②血小板破坏增加(脾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血小板消耗增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④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血液稀释);⑤先天性。
2、病理性血小板增多:①骨髓增生性疾病;②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③外科手术/脾切除后;④感染及炎症性疾病;⑤肿瘤;⑥其他。
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