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和编制依据 (1)1.1总论 (1)1.2编制依据 (1)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2.1项目背景 (2)2.2建设必要性 (24)第三章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31)3.1 公路交通调查与分析 (31)3.2 交通量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34)3.3 交通量预测 (36)第四章技术标准 (43)4.1公路等级的确定 (43)4.2设计速度的确定 (43)4.3车道数的确定 (43)4.4通行能力分析 (47)4.5技术标准的采用 (48)第五章建设条件和建设方案 (49)5.1建设条件 (49)5.2建设方案 (51)5.3桥涵方案 (56)5.4立体交叉 (60)第六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61)6.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1)-1-6.2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62)6.3环境保护初步措施 (62)6.4结论 (63)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64)7.1 建设安排 (64)7.2 工程实施建议 (65)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6)8.1 投资估算 (66)8.2 资金筹措 (67)第九章效益评价 (68)9.1社会评价 (68)9.2经济评价 (73)9.3节能评价 (89)附件: (94)-2-第一章项目概况和编制依据1.1总论1.1.1项目名称中(山)至顺(德)高速公路1.1.2项目申报单位中山市交通运输局1.1.3项目概况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中山至顺德高速公路工程所在区域内公路网布局不尽合理,高速公路密度低。
中山市与临近市区联系较弱,中山市市域各镇之间、中心城区与各镇之间交通联系不便捷。
特别是北部公路网相对落后,已有的公路负荷太大,过境车辆与城区车辆通行混杂,不能满足经济和运输发展需要。
为此,本次申请立项中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
拟建项目起点位于中山市小榄镇与佛山市顺德区的交界处,与江番高速、江珠北延线相接,向中山市中、东部延伸,沿原小榄快线行驶,下穿纵四线、跨越广珠西线后向东转向,与新岐江公路并行部分后接入现状北环路,而后跨过京珠高速公路,沿京珠高速东侧向南行驶,跨越博爱路后并入东部快线,路线继续向东进入马鞍岛,终于规划的纵一线。
项目贯穿中山市西北部、中部和东部。
经过的镇区包括佛山市均安镇,中山市小榄镇、东升镇、西区、沙溪镇、石岐区、港口镇、东区、火炬开发区及南蓢镇,路线全长54.108km,项目总投资80.2亿元,拟采用设计速度100km/h,双向6车道的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
1.1.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802178.6万元,资金分别来源于省公路建设基金、国家补助、社会各界参股筹集和国内银行贷款。
1.2编制依据1、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的任务委托书;-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布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通知》(发改投资〔2007〕1169号);3、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10年);5、中山市小榄镇、东升镇、西区、沙溪镇、石岐区、港口镇、东区、火炬开发区及南蓢镇的规划资料;6、沿线镇街意见;7、相关的规范和标准;8、国家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工程定额等;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项目区域位置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番禺区和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和珠海斗门区,南与珠海市毗邻,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相望,中山市的产业布局分为中心组团、东部组团、西北组团和南部组团,拟建项目主体位于中山市境内,线路贯穿其中心组团、东部组团、西北组团,项目的建设加强了中山市与周边市区的联系,同时也是实现中山市各组团之间交通快速转换的重要通道。
2.1.2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1.2.1 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地理位置及人口-2-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番禺区和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和珠海斗门区,南与珠海市毗邻,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相望,地理坐标是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
南北长约66km,东西宽45km。
市中心距广州86km,东南至澳门65km,由中山港到香港52海里,市政府位于东区松苑路。
2010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49.18万人,比上年增长0.9%,常住人口数为312.27万人。
2、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中山古称香山县,始建于南宋绍兴22年(1152年),属广州府。
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
1925年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县。
解放后行政建制经过10多次调整,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市定为地级市,是我国唯一一座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
至2010年底,中山市辖19个镇,4个区和一个火炬开发区。
全市总面积1800 km2,其中海域面积176 km2,全市海域在东部,海岸线长27km。
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为市区范围,是中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气候条件中山市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3℃,一月平均气温为16.3℃,七月平均气温为28.5℃。
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2530.4mm,5~9月为雨季,该区域多台风。
4、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被誉为广东“四小龙”之一的中山市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广东省传统商品粮、糖、鱼、丝产区和农副产品、轻工食品的出口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各项建设事业成果显著。
2010年,全年农业总产值86.82亿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13581元,增长10.5%。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309.64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021.51亿元,增长16.3%。
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1%,拉动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9%。
工业支柱地位增强。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38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56.19亿元,增长20.8% 。
全市轻工业总产值2877.04亿元,增长18.0%;重工业2179.14亿-3-元,增长24.6%。
支柱产业贡献稳定,五大支柱产业产值2863.73亿元,增长23.5%。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9.58%,提高12.6个百分点。
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第一产业投资0.27亿元,下降30.0%;第二产业投资243.75亿元,增长22.4%。
其中,工业投资242.57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投资416.36亿元,增长20.3%。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34.15亿元,增长23.4%。
国内贸易加快发展。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11亿元,增长18.2%。
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87.95亿元,乡镇消费品零售额60.16亿元,分布增长18.5%和15.9%。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81.85亿元,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6.26亿元,增长14.6%。
外贸出口趋稳向好。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值311.19亿美元,增长27.2%。
其中,出口225.05亿美元,增长26.9%;进口86.14亿美元,增长27.9%。
进出口差额138.91亿美元,增长26.3%。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47个,合同规定利用外资7.70亿美元,增长89.9%;实际利用外资额为7.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80%。
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4.70亿美元,占全市的64.4%。
全年实际投资6.34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6.8%。
2010年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826.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50%,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五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2亿元,增长3.20%;第二产业增加值1073.60亿元,增长15.70%;第三产业增加值702.20亿元,增长11.0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9:57.74:39.37调整为2.80:58.70:38.50。
民营经济增加值830.63亿元,增长14.5%,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45.5%。
2010年,中山市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0797元。
中山市历年社会经济指标见表2-1和图2-1。
中山市历年经济指标表-4-图2-1 中山市社会历年社会经济指标2010中山市各镇社会经济指标-5-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中山市的人口保持不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快速的增长,从2000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均高于15%,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有所降低,为10.50%。
总体说来,从1990年到2010年,中山市经济一直在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2010中山市各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见表2-2和图2-2所示。
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中山市利用有利的地理区位条件,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轻工业加工和服装工业基地,这些工业产业大都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必须依赖大量的外来工。
从表2-2和图2-2可知中山市的非户籍(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各镇的工业园区内,在一些工业迅速发展和劳动力较为密集的镇区,非户籍人口甚至超过了户籍人口的数量。
例如南朗镇、火炬区、三乡镇等。
各镇的GDP相对比,其中火炬区的GDP名列前茅,其次是小榄镇,排在第三的是东区。
由此可见中山市经济发达的镇(区)主要分布在西北组团、中部组团和东部组团,而本项目的走向刚好把这三个组团连在一起,所以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1.2.2 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1、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6-(1)、战略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深化改革先行区。
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