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2013-05-13 09:13:31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年05月09日编者按为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组成课题组,就“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文献研究,形成了《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课题成果。
今日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一、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需要克服模糊认识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些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为经济较快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和保障。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
例如,在资源的可持续性上,中国向世界贡献了7%左右的GDP总量,却消耗了15%左右的世界能源。
在大气污染上面,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均居世界第一,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7.8万吨,已远超环境承载能力。
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突出的12个重点区域。
我们对形势的严峻性必须有充分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继续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不懈努力。
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因素也有机制因素。
表现在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思维模式,缺乏对发展与环保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以致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一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对立关系。
这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代价论思维,认为在一个时期内,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然要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是一种必要的代价,没有这些代价,就没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如果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任何发展都会有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变化也是一种成本。
但将成本简单视为代价,就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性质。
事实上,成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经济学中,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成本往往会不断下降。
在某种意义上说,成本的下降,正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因此,很难简单说经济发展一定存在某种绝对意义上的“成本”和“代价”。
将发展和环保视为对立关系,恰恰犯了静止、孤立看问题的毛病,最终陷入以资源换发展,以环境换政绩的窠臼。
二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环保”思维的核心是将发展和环保视为一种时间上的先后、承接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结合关系。
在这种观点看来,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阶段中,我们的主要精力都要放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上,以达到快速提高全社会财富总量的目标,因此资源投入就是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只有当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达到现代化水平,开始向后现代社会转型时,才能真正重视和从事环保工作,开始资源节约。
这种观点的重要依据是西方社会也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但就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说,绝不能走这条老路。
从资源储备量来说,目前我国消耗的资源仅次于美国,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
按照现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如果我国要达到美国同等发达程度,纵使集全世界的资源也不够用。
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两亿多吨依靠进口。
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但近年已经呈现净进口的局面。
再按照这种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难以持续。
从环境保护来说,简单铺摊子式的城镇化已经引发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化病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造成部分社会群体利益受损、生活质量下降。
况且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身心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水体、空气、土壤等污染事件无不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走“牺牲环境换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就会不断挑战社会的“承受底线”,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种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三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程度上的轻重关系。
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承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认同两者都要兼顾的看法,但认为实践中总要有个侧重点。
当前的主要精力是经济发展,次要关注才是环境保护。
这种说法看起来有点道理,符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但其实是对辩证法的肤浅和庸俗理解,必然带来实践的失败。
就工作总体而言,确实有一个“中心”、“主要”的问题,这是为了扭转中心工作偏移所造成的危害,尤其是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
但并不意味着每项具体的工作中都要绝对和片面地强调主次、轻重。
在每项重大工程项目中,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必须的、法定的程序,它与项目是否上马、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主次关系”和“轻重关系”。
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
从表面上看,这3种观点各自不同、各具差异。
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就是将发展和环保割裂开来,静态、机械、孤立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这3种误区的思维惯性将直接影响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就必须要科学、辩证地把握好、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两者的关系,找到契合点,找到包容点,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发展。
二、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归纳和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其中,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这个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阐述和科学表达,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总体布局的思路内在闪烁着辩证、科学把握环保与发展关系的光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生态文明的基础地位就在于它为其他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本载体和支撑。
但同时也要看到,单方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粗放型的社会生产和浪费,往往造成自然资源的透支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和质量,而且直接威胁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甚至使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也就是说,在不重视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片面和追求发展,即使短期内取得了“胜利”,这个胜利还是会被“消除”。
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是涸泽而渔。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目标、方式、路径上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多种因素和变量历史的和现实的、短期和长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
总体布局说明,发展与环保之间并不是对立、先后和主次的关系,只要我们统筹兼顾、整体把握,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持续共生、协调融合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
这种增长方式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和阶段性,但总体特点是能耗高、污染重、创新低,可持续性较差。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巨大,而资源有限、耗能单位众多是我国发展工业化所面临的现实。
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对能源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在现阶段突出环保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能倒逼经济转型,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为检验转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就能创造大量新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预计“十二五”期间,仅节能环保产业一项的产值就将达到十几万亿元,体量巨大。
而且,当前国际竞争已经从传统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
加强这方面工作,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拓展发展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某些地方破坏环境、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
这种严峻形势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环境,也直接威胁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往往是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的直接诱因和导火索。
近年来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长,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切身相关,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正进入敏感时期。
只有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起来,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优化需求,也才能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感受到不断实现中的美丽中国。
可以说,这是从源头上治理部分社会矛盾,提升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对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