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目: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班级:摘要:生态与经济发展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理论分析,从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经济增长、贫困与生态环境、人口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原因: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应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提出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两大战略来实现。

关键词:理解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协调1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进行物质生产,以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缓解,“发展”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时代主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 GDP提高等意义上,形成了一种以经济增长为基本理论的发展模式。

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是人类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球环境的长期掠夺式开发和利用,造成部分自然资源接近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自然规律的严厉惩罚。

随着高科技和工业化的发展,以“三废”为主的各种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严重破坏,如城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热污染等等,既影响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又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1]。

这些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步蔓延,导致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受到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上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会通过经济发展情况反映出来,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又通过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资源再生能力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2.1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物质条件,并运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手段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耐受力。

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就无从改善。

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3]。

2.2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

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

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同。

当经济发展较低时,发展经济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就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逐渐由矛盾对立状态转化为协调统一状态。

脱离具体的发展阶段、发展范围,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使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保持一定的数量和结构比例,促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由制约性向促进性转化,最终实现矛盾的统一,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协调。

3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无不把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为重要议程和战略。

然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02年在巴黎发表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表明,十年以来全球环境状况仍在恶化,经济发展对商品、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抵消环境改善的努力。

环境退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对世界造成了 6080 亿美元的损失,这相当于此前 40 年中损失的总和。

目前整个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面临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挑战: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资源丧失,草地资源退化,湿地资源萎缩,淡水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加剧,海洋赤潮频次增加,大气环境恶化等。

世界人口已达到 60 亿人,随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为满足这些需求而产生的废物也不断增加,人类在未来所面临的压力将不断增加。

因此,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赖以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人类来说,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植被这些自然环境与其它消费品一样重要。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使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时期是生态经济基本矛盾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了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伴随而来的大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目标,是形成人们短期行为与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现在,没有谁还会认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联系愈发愈紧密,正所谓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相互作用,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可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基础。

正如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到的,“经济增长的很大部分是从森林、土壤、海洋和河流汲取原料的”,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既是人类的幸运,也是人类的宿命。

当经济学家们花很多的时间在为经济赤字苦恼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真正的威胁是生态赤字。

莱斯特·布朗就曾一针见血指出:“经济赤字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借贷,生态赤字却是我们取自于子孙后代。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举世瞩目”的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形势不容乐观。

“十一五”规划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生态发展”列为中国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

4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原因4.1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过去,GDP 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衡量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但 GDP 并不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不是衡量社会福利的完美指标。

它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长期以来,传统的 GDP 核算方式助长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生态成本的行为,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根据牛文元的统计,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扣除这部分损失,纯 GDP只剩下 78%”。

当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应该弥补上述缺陷,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计入 GDP 中。

4.2经济增长、贫困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资源和经济问题,贫困问题是制约资源保护和生态改善的重要因素[2]。

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与发展经济、摆脱贫穷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贫困同环境退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人口增加使贫困加剧,贫困又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

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贫困,贫困迫使人们滥用自然资源。

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为解决燃料、粮食和住房等燃眉之急,往往任意砍伐森林。

森林的毁灭又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进而阻碍了农业发展,加剧了饥饿问题。

4.3人口与生态环境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不协调的重要原因[4]。

众所周知,一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势必会引起人地关系的失调,导致土地过垦过牧、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出现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

5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5.1发展生态经济人们正在认识到,世界不能长久地沿着现行经济轨道发展,道理很简单,因为世界上没有足够的资源。

面对着环境资源的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确立生态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本运作进行伦理的约束,使资本对生态自然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尊重生态原理的经济,一种能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正式提出经济生态学概念。

他认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人类只有积极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将是一种与地球保持和谐关系的经济,既能满足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的基本需求,又不至于破坏经济的自然支持系统。

第一,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视为生态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追求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