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

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

新理念 新标准 新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榕 2002/7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一、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1) 全方位改革 (不是简单的更换教科书)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 改革的六大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 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 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课程评价的转变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 适应性。 —— 课程管理的转变
二、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创新(必要性)
分 论
认识大洲 认识地区 认识国家
总 论
分 论
疆域与人口 区位与分布 环境与资源 经济与文化 区域联系与差异 地理差异 环境与发展
乡土地理
四、基本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确定内容框架——以区域为主 有效地解决繁、难、偏、旧 如何将知、能、观有机统一 为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广阔空间 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促进个间 为乡土地理教学留下空间 基本结论 ——既不能也不可以维持现行的容量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课 程 标 准 历史 知识要求 知识结构 进度 针对性 侧重点 1912—1949 略 不求系统 不作具体要求 所有学生最低要求 评价 教 学 大 纲 1949 之后 详 严谨 严格规定 教师教学要求 教学
三、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教育创新
知识经济对人的要求 通过怎样的教育培养人
拥有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创新能 力的人 • 决定性的生产要素 • 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要求基础教育经历一次观念、态 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 评价的全面变革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终身学习 新的课程观
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
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 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 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 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 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课程结构的转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 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 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 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转变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 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实施的转变
高中阶段:
2001年,全面启动; 2002年, 形成新的课程结构和管理制度的方案, 完成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 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和推广。
全日制义务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
的制订
一、课程标准的研究过程
投标与小组组成(2000.1—3) 前期研究(2000.3—7) 1. 国际比较:美、英、法、加、日、俄、 新加坡、澳等 2.国内比较:大陆、台湾、香港 3.心理学发展及其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4.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及地理 学的发展与中学地理课程 5.课程框架初步设计 研制(2000.7—2001.6) 实验(2001.9始,13片实验区)
五、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内容选择 课程改革对我们有哪些要求
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的盘子有多大 寻找突破口
课程改革对我们有哪些要求
从公民素质教育角度而非地理学科角度 从重知识体系到重“标”的制定
对知识、记忆等的冷静认识
处理好借鉴与继承、接轨与国情的关系
处理好纵向联系
落实六项基本理念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地球与地图 二、世界地理 三、中国地理 四、乡土地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设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
地理(7—9)年级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总 论
海洋与陆地 气 候 居 民 地区发展 差 异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 来的充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 锤炼,如对真理、正义、诚信、责任感的追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优先目标)
知识和技能
(基础目标)
过程与方法
(主导目标)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界回归。
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
(2) 推进速度很快
义务教育阶段: 2001年,在教育部确定的分布在27个省的38个 国家实验区开始新课程实验。 2002年,原则上各省在所属每个地级市确定一 个省级实验区,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 10-15%。 2003年,达到35%。2003年秋季修改完善义务教 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等。 2004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国起始年级其 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要求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 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 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 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 的发展。
缩短与世界教育发展的距离(国外课程改革的主 要理念)
注重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 基础学习能力是学生 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 完善与发展的基础。 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 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 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应该培 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 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