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法律、法规适用性评价表

环境法律、法规适用性评价表

第三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来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9
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2002.9.1
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报告、评估、监控和整改制度,定期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消除。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8.29
第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
第十条公民应当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十五条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置。第三十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发展串联用水系统和循环用水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再生利用。第三十二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回收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在经济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余热等自行回收利用或者转让给有条件的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的生产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对生产和服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16
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2003.8.1
第三条:节水应当坚持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统一管理的原则。
17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
一、本目录淘汰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
环境相关法律、法规适用性评价表
序号
对应
环境因素
法律法规
及其它要求
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及其它要求
18
能资源消耗(电、水、食品及其用料、生活用品材消耗)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4.1
第二十二条: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管理,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第二十三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对节能工作取得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十二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机制,推行节能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键全能源使用责任制和节能奖罚制度,并定期考核。第二十四条:用能单位应当遵守最高能耗限额和能耗定额。
第九条: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用水定额应当作为确定用水量和用水计划的基础。
第十二条: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应当分别计量,主要用水车间和用水设备应当单独安装水计量设施。第十七条: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采用节水型工艺、设备和产品。第二十一条: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第二十一条: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水循环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条:资源综合利用应当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经济相结合,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21
环境污染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
第十条: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二十四: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6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1990.6.25
第六条:分类制度。 第七条:标签和标识。 第八条:化学品安全使用说明书。 第十条:识别。 第十一条:化学品的转移。 第十二条:接触。 第十三条:操作控制。 第十四条:处置。 第十五条:资料和培训。
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一览表
序号
对应
环境因素
法律法规
及其它要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3.12.7修正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使用国家禁止生产、经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应当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条件审查。第十三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其铺设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标志,并对危险化学品管道定期检查、检测。第十五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提供与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并在危险化学品包装上粘贴或者拴挂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标签。第二十一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在其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并保证处于适用状态。第二十二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第二十四条危险化学品应当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内,并由专人负责管理第二十五条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11
第十九条: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一)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毒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二)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三)对生产过程产生和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物废物的产生。
2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1990.4.10
第十条各类仓库都应当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开展自防自救工作。第二十一条物品入库前应当由专人负责检查,确保无火种的隐患后,方准入库。第四十二条仓库内不准使用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等电热器具和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第四十六条仓库应当设置醒目的防火标志。第四十七条库房内严禁明火。第五十条仓库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设置、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第五十二条消防器材应当设置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不准堆放物品和杂物。第五十三条仓库的消防设施、器材、应当由专人管理,负责检查、维修、保养、更换和添置,保证完好有效,严禁圈占,埋压和挪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14.12.1
第三条: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第二十一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做作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1.1日全国人大通过并实施
第四条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依法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国务院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2006.8.6
参考
19
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2006(108)号文
参考
20
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2004.8.5
第三条:(二)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液)、废气、余热、余压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三)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10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260号令)
第十一条: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单位必须成立隐患管理小组,小组由法定代表人负责,第十二条:隐患管理小组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掌握本单位重大事故隐患的分布,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程度,负责重大事故 隐患的现场管理。(二)制定应急计划,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三)进行安全教育、组织模拟重大事故发生时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必要时组织救援设施、设备调配和人员疏散演习。
第三十条:排污者必须按国家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污染排放许可证。
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及其它要求
7
危化品管理(液化气、氧气消耗、泄漏)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2002.11.15
第十五条:储存单位、使用单位应登记的内容。
(一)储存单位使用单位的基本情况。(二)储存或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及数量。(三)储存或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8
事故隐患(火灾、压力容器爆炸、电梯故障、触电等)
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随时掌握重大事故隐患的动态变化。(五)保持消防器材、救护用品完好有效。
11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009.5.1
第二十六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第二十七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第二十八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满前1 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