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检查手册目录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述第一节安全检查的重要性第二节安全检查的法定职责第三节安全检查的基本形式第二章安全检查基础技术第一节事故隐患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辩识第三节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第四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第五节隐患整改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第三章主要行业、设备设施和场所安全检查基本知识、要点第一节用电安全检查基本知识第二节消防安全检查基本知识第三节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基本知识第四节机械安全检查基本知识第五节建筑安装施工安全检查基本知识第六节锅炉安全检查基本知识第七节露天矿山安全检查基本要点第八节加油站安全检查基本要点第四章职业卫生、现场管理、预案和规程安全检查基本知识、要点第一节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第二节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检查基本要点第三节高危行业安全评价和重要设备检测检验第四节应急预案和演练第五节标准、规程、规范第六节有关单位、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要求第五章特种作业、安全装置和防护用品安全检查要点第一节特种作业第二节安全装置第三节警告装置第四节安全标志第五节安全色第六节劳动防护用品第六章企业危险点的控制管理和安全检查要点第一节危险点控制管理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危险点的确定与分级第三节危险点的控制管理和安全检查要点附:我市有关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一、温州市民居企业安全生产五项基本条件二、温州市小型企业安全生产六项基本条件三、温州市危险物品使用单位安全生产七项基本条件四、温州市居住出租房消防安全整治标准第一章安全检查概述第一节安全检查的重要性一、安全检查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企业,管生产必须要管安全,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必须要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其中安全检查是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安全检查,是指对生产经营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有害和危险因素、缺陷等进行查证,以确定隐患或有害和危险因素、缺陷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以便制定整改措施,消除隐患、有害和危险因素,确保生产安全。
“细节决定成败,事故来自隐患”。
安全检查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安全检查工作都有明确规定,如“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法》第17 条)、“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态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安全生产法》第38条)、“安全生产检查及事故隐患的整改”(《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第15 条)、“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制止和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第18 条)等。
二、安全检查是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安全检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也可以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设备、环境等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进行专项安全检查。
通过安全生产检查,可以发现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以便有计划地制定纠正措施,保证生产的安全。
无数事实证明,有效的安全检查是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秩序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防止事故、减少职业病的有效方法。
三、安全检查是各级政府和安监部门的法定职能《安全生产法》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安全生产法》第53 条)、安监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法》第56 条)。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和协助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第36 条)。
由此可见,安全检查是各级政府和安监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各级政府和安监部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和好转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
第二节安全检查的法定职责一、职权《安全生产法》第56 条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行使以下职权:1、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2、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3、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4、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应当在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第36 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本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况实施监督管理,行使以下职权:1、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2、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当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
3、对检查中发现的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建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答复。
4、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排除;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改正的,应当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5、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在责令排除的同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并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和协助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第57条规定: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9条规定条件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
二、要求《安全生产法》第58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对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为其保密。
《安全生产法》第59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安全生产法》第60条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应当互相配合,实行联合检查;确需分别进行检查的,应当互通情况,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并形成记录备查,接受移送的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第37 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监督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应当形成书面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三节安全检查的基本形式一、安全检查的类型安全检查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1、定期检查定期安全检查,一般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形式来实现的。
检查周期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如次/年、次/季、次/月、次/周等,一般是企业每年进行2~4 次,车间、科室每月至少一次,班组每周、每班次都应进行检查。
定期检查面广,有深度,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经常性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是采取个别的、日常的巡视方式来实现的。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预防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专职安全人员的日常检查应该是有计划的,并且对重点部位是周期性的进行。
3、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是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季节的自然特点,按事故发生的规律,对易发的潜在危险突出季节性的重点问题进行检查,如春季查防霉、防潮、防漏电,夏季查防暑、防汛、防雷电,秋季查防火、防爆,冬季查防冻保温、防火、防煤气中毒等季节性突出问题。
节日前由于职工过多考虑过节,精力分散,容易造成事故,要对防火、机械电气设备设施、仓库、材料堆放封存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
节后要进行安全生产意识、遵章守纪和安全生产条件的检查。
4、专业(专项)安全检查专业安全检查,是对危险性较大的特种作业、特种设备、特种场所等,进行检测检验方面的管理性和监督性安全检查。
专项性安全检查,是对某个专项问题或在生产经营中存在普遍性安全问题进行的单项安全检查。
二、安全检查的内容安全检查一般是查五方面:1、查思想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规程的理解和贯彻的情况。
2、查管理检查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
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规章制度和档案是否健全,安全教育、安全技术措施、伤亡事故管理的实施情况。
3、查隐患通过检查劳动条件、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施是否符合要求,以及职工在生产中是否存在不安全行为和事故隐患。
4、查整改对已经发现的隐患及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是否已经采取了措施,效果如何。
5、查事故处理对发生的事故企业是否及时报告、认真调查、严肃处理,是不是按“四不放过”的要求处理事故,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1、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第13 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10 个方面的安全生产基本条件:(1)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等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2)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要求。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4)保证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5)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6)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7)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8)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9)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依法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
(10)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2、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主要指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