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微生物工程生产举例
第十二章 微生物工程生产举例
抗生素生产为近代微生物技术中最大产业之一,世 界产量超过35000吨,不但在经济上占有重要位置,且 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一、抗生素的分类
按生物来源、作用、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合 成途径可分为:表22-1
二、抗生素生产工艺
生产方法:
1、生物合成法: ①传统方法 ② “工程菌”制造法 ③细胞融合技术法
2、化学合成法; 3、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
二、抗生素生产工艺
1、生物合成法: ①传统方法 大多数抗生素是由放线菌和霉菌产生的。菌
种是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般采用深 层通风搅拌发酵罐生产。
传统方法目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人们采 用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对抗生素产生菌进 行了改造和重新设计,不仅可以制造出许多高效 低毒的新型抗生素,还可改革工艺,使抗生素产 量成倍地增长。
第十二章 微生物工程 生产举例
提纲
第一节 抗生素生产工艺 第二节 氨基酸生产工艺 第三节 柠檬酸生产工艺 第四节 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一节 抗生素生产工艺
重点: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微生物的次级
代谢与初级代谢的关系;抗生素生物合 成的代谢调节机制;细胞生长期到抗生 素产生期的过渡;酶的诱导作用;分解 代谢产物的调节控制;
二、抗生素生产工艺
1、生物合成法: ③细胞融合技术法
对抗生素产生菌采用细胞融合技术的成果更 为突出。橄榄色无孢小单孢菌细胞融合株抗生素 产率比原菌株提高100倍。
目前DNA重组技术已广泛用于红霉素、链霉 素等20多种抗生素的育种工作,可以预见不久将 来会有更多的由“工程菌”生产的新型抗生素问
世。
二、抗生素生产工艺
2、化学合成法 根据某种抗生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可生产部分抗生素。 如:氯霉素、磷霉素等。 经过化学合成方法和控制条件的不断
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可用化学合 成法生产。
二、抗生素生产工艺
3、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
许多细菌逐渐出现了抗药性,已经证实某些抗药性 因子位于细菌内的质粒上,质粒可以在细菌之间转移, 结果抗性菌日益增多,抗生素疗效就越来越低。
三、青霉素生产工艺
4、青霉素的分离纯化 过滤:板框、真空转鼓; 萃取:醋酸丁脂,2-3次; 脱色:活性碳,150-200g/10亿单位; 结晶:浓缩结晶或直接结晶; 洗涤 干燥
第二节 氨基酸生产工艺
一、氨基酸生产工艺控制 二、氨基酸生产工艺 三、异亮氨酸、亮氨酸生产工艺
概述
氨基酸可用作食品、饲料添加剂和药物。过去都采用 动植物蛋白提取和化学合成法生产,现18种氨基酸均可 采用发酵法和酶法生产,不仅成本下降、污染减少,还 可组织大量生产,世界产量每年递增5%~10%。
为了对付细菌的抗药性,科学家对原有的抗生素进 行了“整容手术”,细菌因再无法识别改头换面的抗生
素而 被抑制或杀死。
现在已能使用克隆了酰化酶基因的“工程菌”(大肠 杆 菌)高效率的生产半合成抗生素。临床现在使用的贵重 特效药物先锋霉素(头孢菌素类)、氨苄青霉素,就是 这类半合成抗生素类药物。国外已有几十种这类药物在 实验室研制成功。
三、青霉素生产工艺
3、发酵条件控制 补糖:残糖降至0.6%(PH上升); 补氮:氨氮0.05%,补硫铵、氨水或尿素;
PH:6.4—6.6,加糖、加酸、加碱调节; 温度:前期,25-26℃;后期, 23℃; 通气比:1:0.8; 溶氧:﹥氧饱和溶解度的30%; 消沫剂:玉米油、豆油或化学合成消沫剂。
难点: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代谢调节机制;
分解代谢产物的调节控制。
概述
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 不但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发育与代谢,有的还可以抑 制癌的发育与代谢,以及具有抗血纤维蛋白溶酶作用。
抗生素是人们使用最多的药物,也是制药工业中利 润最高的产品。世界各国由发酵法生产的抗生素约400 种,广泛应用的仅120种,其他主要是毒性大、成本 高,无商业应用价值。
工业上重要氨基酸简介
一、氨基酸生产工艺控制
1、菌种:细菌,野生型或营养缺陷型、结 构类似物突变菌种;
2、培养基: 碳源:淀粉水解糖、糖蜜等; 氮源:铵盐、氨水或尿素,豆饼、麸皮粉; 无机盐:S、P、Ga、Mg、K等; 生物素:影响细胞膜透性,对氨基酸分泌影 响很大,来源:玉米浆、麸皮、糖蜜。
一、氨基酸生产工艺控制
3、发酵条件控制 PH:通过流加氨水或尿素来控制; 温度: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最适温度
不同,并随菌种不同而异;
溶氧:不同氨基酸发酵有不同要求; 消沫剂:玉米油、豆油或化学合成消沫剂。
一、氨基酸生产工艺控制
4、氨基酸分离纯化 过滤:板框; 提取:等电点沉淀; 脱色:活性碳,(过滤除活性碳); 精制:离子交换或重结晶法。
三、青霉素生产工艺
三、青霉素生产工艺
三、青霉素生产工艺
1、菌种:产黄青霉 生长发育分六个阶段: Ⅰ—Ⅳ期:菌丝生长期,适宜做种子; Ⅳ—Ⅴ期:青霉素分泌期; Ⅵ期:菌丝体自溶期。
三、青霉素生产工艺
2、培养基: 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等; 氮源:玉米浆、麸皮粉、无机氮源; 前体:苯乙酸或苯乙酰胺;(一次﹤0.1%) 无机盐:S、P、Ga、Mg、K等。 铁离子有害, 控制在﹤30µg/ml。
二、抗生素生产工艺
1、生物合成法: ② “工程菌”制造法
第一次由“工程菌”制造的全新抗生素—麦迪紫红 素 A,是美国报道的。他们将产放线紫红素的部分基因插入 产麦迪霉素的放线菌中,构建的“工程菌”产生了全新 的抗生素。
我国新构建的生产丁胺卡那霉素的“工程菌”,就 是把 酰化酶基因克隆到卡那霉素产生菌中获得的。采用新的 “工程菌”生产,避免了现国外通用的使用有毒光气生 产的 办法,新抗生素毒副作用小,对耐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在氨基酸产生菌选育中,过去多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诱变结果不易控制,现采用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 产量可成倍、甚至几十倍增加,生产成本大大下降。
如用基因重组构建的苏氨酸、色氨酸“工程菌”,比 原 始菌株提高产量几十倍(产酸达50~60克/升),色氨酸 成本从每公斤50美元降到23美元。用细胞融合构建的精 氨酸融合株,精氨酸产量达108克/升,比其他生产菌株 高2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