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潜山油气藏

6潜山油气藏


潜山演化导致的变化
– 供烃窗口位置和大小 – 有效烃源岩范围 – 供烃性质
深 度/ m
1000
清2
马5 4
Ng
Ed 2000
3000
Es 1+2
0. 3 3
4000 Es
3
5000
马1 9
马4 4
兴1 0 9 兴1 0 1 2 3
兴8 6 兴2 1 5
兴3 1 2 兴7 6
Ng
0. 3 0 0. 3 1 0. 3 2
潜山演化导致的变化
– 内幕断裂形成时期 – 断层的输导性 – 裂缝形成期次
多期裂缝
饶阳凹陷按照潜山演化特点可分为五种类型
划分标准:隆起期:早(Es4+Ek)、中(Es2+3) 、晚(Ed) 埋藏期:早(Es4+Ek)、中(Es2+3) 、晚(Ed) 稳定期:早(Es4+Ek)、中 (Es2+3 )、晚(Ed)
海外河
新开
董家岗-沙岭
铁匠炉
潜山顶 沙三中顶 泥岩底
大湾
3、 潜山输导条件是潜山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风化壳输导 断层输导
特殊性
烃源岩 渗透层
断层
潜山 内隔层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4、 内幕油气藏的形成需要有内幕隔层(从而形成圈闭)特殊性
隔层
泥质相对 体积含量
徐庄组 馒头组
泥质百分比含量30% 泥质百分比含量60% 泥质百分比含量17-98% 泥质百分比含量70%
• ①基底一词来自大地构造研究的地槽一地台学说。当地槽 转化为地台时,其各类沉积建造经历了相当强的变形和/或 变质。而与其上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构成明显的不同。前者 称为基底,后者称为盖层。因而盆地基底就是其下的变质 岩或结晶岩。古老地台上的盖层底部可有轻微变质,有时 出现基底和盖层间的过渡性的建造。
• ②在石油地质学中,当目标主要针对较年轻的盆地沉积(如 中、新生界)时,也可把盆地沉积之前较老的沉积岩(它们之 间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和构造的不吻合性)也称为基底,这 时可特称盆地具双重基底。
潜山油气藏类型
(潜山油气藏,1982)
三、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其特殊性
• 一是输导条件
– 古潜山自身没有油源,必须借助于能与生油层沟通的不 整合面、断面或渗透性岩层使生油层中的油气运移进入 古潜山储集层。
• 二是储集条件
– 基岩都是古老的岩石,包括变质岩和结晶岩、沉积岩, 其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型,包括风化溶蚀型和构 造裂缝型以及溶蚀和裂缝双介质系统。
不整合面下沉
潜山油藏
碳酸盐岩油气藏、碎屑岩油气藏、火 山岩油气藏
积盖层“基岩”
油藏
非潜山油藏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断层油 气藏、构造裂缝油气藏
2、潜山油气藏的类型
• 潜山油气藏是一种总称,按分布位置,包括
– 潜山顶部油气藏:
• 以潜山表层的风化壳为储集体的不整合油气藏。传统意义的潜 伏剥蚀凸起油气藏,多呈块状
0. 2 4 0. 4 0
0. 2 6 0. 4 4
0. 2 6 0. 2 7
0. 4 4 0. 4 2
0. 4 2
M z+ A r 0. 4 5
0. 3 1 E d Es
1+2
0. 3 2 E s3
0. 4 5
0. 4 4
0. 4 9
油藏
气藏
正断层
不整合面 0. 4 5 C 2 9甾烷 2 0 S / ( 2 0 S + 2 0 R )
辽河坳陷兴隆台潜山内幕油气藏
➢2008年,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构造带南部的 文古3井,于4361m进入寒武系馒头组,在距潜山 顶100多米的府君山组的4467.13~4489m井段获日 产油302.64t,日产天然气94643m3,开辟了霸县 凹陷深潜山及潜山内幕勘探领域。
长3
长6
文古3
文古1
长6井寒武系凤山组潜山内幕油藏
5种类型评价表
类型
油源 储层 封盖条件 运移通道 供油窗口 评价
早隆起、中埋藏、晚稳定

√√



举例 任丘潜山
早隆起、晚埋藏、中稳定



中等
雁翎潜山
早隆起、早埋藏、晚稳定


中等 八里庄-薛庄潜山
早隆起、早埋藏、早稳定


荆丘潜山
晚隆起、早埋藏、晚稳定

√√中等河来自务潜山相对来说, “早隆、中埋、晚稳定” 是最有利的形成类 型,“早隆、早埋、早稳定”为不利的形成类型。
井深,m
粘土总量,%
3726~3793.5
3730.7
9
泥质白云岩
3737
11
3726~3805
3793.5~3805
3752
10
白云岩
3800
5
雾六段地层厚79.0m,岩性主要为泥质云岩和 云岩,泥质云岩厚67.5m,下部为11.5m厚的浅灰色 云 岩 。 碳 酸 盐 岩 全 岩 分 析 可 知 其 粘 土 总 量 为 5% ~ 11%。测井解释雾六段泥质含量小于10%。
源外型潜山
需要长距离的外部沟通系统作为油气通道
胜利塘潜山单向源外型油气成藏模式
2、供烃窗口
特殊性
供烃窗口为烃源岩与潜山接触的范围。供油窗口的大小受烃 源岩与潜山的接触关系以及有效生油岩厚度等因素影响。
* 有不同理解
供 烃 窗 口
兴隆台-马圈子潜山带供烃 窗口示意图
饶阳凹陷任丘潜山油藏供 油窗口示意图
– 潜山内幕油气藏:
• 是分布在潜山内部的各种油气藏的总称,多为层状油气藏。
文古3
文古1
冀中坳陷所发现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可以分为断层圈闭、地层岩性圈 闭以及不整合遮挡单斜圈闭(高先志等,2011)。
潜山内幕断层圈闭油气藏
潜山内幕地层岩性油气藏(石炭-二叠系)
不整合遮挡内幕单斜构造油气藏
潜山内幕地层岩性油气藏(次生作用)
➢任丘潜山是一种分布在潜山顶部,由不整合所覆 盖的块状油藏
任丘潜山油藏属于底水块状油藏。雾迷山组油藏具有统一油水界面 (3510m)。含油高度923m,灌满程度48.25%。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 (32.56) 奥陶系油藏具有统一的原始油水界面(4100m);类型为厚层状边水油藏。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对潜山油气藏的认识是 停留在类似于任丘潜山油气藏特点上(不整合所
6、潜山储层类型
特殊性
潜山储层是潜山成藏的关键条件
• 潜山储层形成原因
– 风化淋滤溶蚀形成溶蚀孔 – 断裂和构造应力作用形成构造裂缝
覆盖的块状油藏)
勘探对象主要潜山顶,以“占山头,打高点”为特点
90年代一直徘徊中,进入本世纪,潜山勘探走向多元化
• 从洼中隆到洼边隆 • 从高幅度潜山-低幅度潜山 • 从高位潜山到潜山坡、低位深潜山 • 从碳酸盐潜山到变质岩潜山
➢ 2005年在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主体部位 钻探了兴古7井,揭露太古界变质岩厚度1640m, 并在潜山内部试油获高产油气流,揭示了潜山内 幕多层系富含油气的特点,发现了变质岩潜山内 幕油藏
1984年,召开基岩油气藏讨论会。形成两种认识: • 一是基岩就是结晶基底,在结晶基底的花岗岩、变质岩 中形成的油藏才能称为基岩油藏; • 另一是以盆地发育期为标准,凡在结晶基底或盆地形成 前的沉积岩中形成的油气藏均可称之为基岩油藏。
基岩油藏类型划分表(陈发景等,1987)
大类
亚类
结晶基岩油藏
潜山基岩油藏 非潜山基岩油藏(构造裂缝油藏)
• 潜山其中一般不发育烃源岩。属于它 源、异地成藏。“新生古储”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烃源岩或覆盖于 潜山顶上、或超覆于潜山周缘直接供烃; 或者烃源岩分布于潜山周围通过断层和 不整合输导供烃。
源下型潜山供烃模式
曙125块潜山源下型油气成藏模式
洼中隆型潜山周缘供烃
深陷带兴隆台潜山多向源边型油气成藏模式
划分类型: 1)早隆起、中埋藏、晚稳定:任丘潜山,留路潜山,何庄、深西潜山; 2)早隆起、中埋藏、中稳定:肃宁潜山,雁翎潜山; 3)早隆起、早埋藏、晚稳定:八里庄-薛庄潜山,清辉头潜山; 4)早隆起、早埋藏、早稳定:荆丘潜山,信安镇-苏桥潜山,大王庄潜山,鄚州潜山 5)中隆起、早埋藏、晚稳定:河西务潜山、梁家村潜山。
杨庄组
串岭沟组
碳酸盐岩古潜山储层与隔层分布柱状图
泥质百分比含量30%
泥质百分比含量 20-30% 泥质百分比含量30% 泥质百分比含量37%
反例
任深2x井
任丘潜山内幕雾六小段隔层泥质含 量低,封闭性能较差
表 5-19 任深 2X 井雾迷山组雾六小段碳酸盐岩特征统计表
分布井段,m
录井岩性
碳酸盐岩全岩分析
(据李军等,2006)
2、潜山的成因类型
➢ 包括两类 ➢ 一是在盆地沉积盖层沉积前就已经存在古地貌特 征的“古潜山” ➢ 二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尚不存在,在盖层沉积期 间或沉积后,由于新的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动而 导致基岩突起而形成的“同沉积潜山”和“后成 潜山”
潜山的成因类型
渤海湾潜山成因分类(吴永平 ,2002)
潜山油气藏
一、潜山及潜山油气藏 二、潜山油气藏类型 三、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 四、潜山油气藏成藏模式 五、潜山储层研究
一、潜山的定义
➢ 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地层之下的基岩突起。
长城系高于庄组
寒武系
奥陶系
蓟县系雾迷山组
1、基岩(basement rock )
组成基底的所有岩石的总称。
盆地基底(basement of basin )
2561 2761 2961 3161 3361 3561 3761 3961 4161 4361 4561 4761 4961 5161 5361 5561 5761 5961 6161 6361 65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