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讲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关系
第二讲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关系
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行政费用占财政收入比例表
国家
中国
日本
韩国
法国 加拿大 美国
占财政收入 比例(%)
19.03
2.38
5.06
6.5
7.1
9.9
中国政府官员(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人数及相关指标
年份
1995 1997 1999 2001 2004
政府人数 (万人)
1027
1080 1088 1088 1199
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政府的优势:
市场活动的裁判者; 公共物品的生产者; 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经济发展的促进者; 收入分配的调节者;
(1)权威的广泛性
(2)唯一能够使用强制力的组织: A 减少搭便车;
B 减少协调成本;
C 影响广泛
1.3.1 政府失灵表现之一:权力寻租
政府替代市场而提供私人物品。比如政府办企业不仅没有效 率,还往往导致权力“寻租”,造成腐败。寻租是个人或团 体为了争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或政府施加影响,以 争取有利于自身的再分配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即不增加任 何社会财富和福利),如企业通过合法特别是非法的形式向 政府争取优惠特惠,通过寻求政府对现有干预政策的改变而 获得政府特许或其他政治庇护,垄断性地使用某种市场紧缺 物资等。在这种情况下,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极有可能“受 非法提供的金钱或其他报酬引诱,做出有利于提供报酬的人 从而损害公众和公众利益的行为”。
即使政府并不替代市场,上述寻租现象仍不可避免。
1.3.2 政府失灵之二:成本和收益的 分离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效率同样可能低下。政治市场缺乏竞 争,政府机构作为公共物品的生产者,缺乏市场约束。就 经济学而言,生产者确定产量的方式一般可分为需求约束 产量和预算约束产量两种类型。前者指生产者根据消费者 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数量;后者则是生产者依据已有预 算来确定产品数量。政府公共物品的生产实际上是预算约 束产量的生产方式。而且,由于政府一般都规定,每个机 构每年度的预算节余不能由官僚机构据为已有,必须上交 国库,这对官僚机构来说,不仅其降低生产成本的努力得 不到回报,而且还会使议会根据降低后的生产成本拨付下 一年度的预算,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官员, 不仅不会主动节约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反而会浪费性开 支,最大限度地用尽预算甚至超支。(见下表)
萨缪尔逊说:“市场可以是我们强奴下 的一匹好马,但是马无论怎么好,其能 量总有个极限。”
市场失灵功能的局限,也就是市场失灵。
1.2.4 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 垄断与效率损失
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市场中所有参与者 的行为都是竞争性的,也即单个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在市场 供求总量中所占份额都足够小,每个主体的行为都不能影响价 格。
第二讲 政府、市场与公共 政策的关系分析
1. 两部门模型
2.
2. 秦晖的四部门模型
案例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六大缺陷
2007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发展’成 为2006年政府工作的一项目标”。3月20日,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一书中,将此次竞争力报告的主题定为“楼市:中国城市 的晴雨表”。然而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哪些缺陷和 问题?记者采访了该报告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倪 鹏飞博士。 他认为,当前中国房地产存在以下六大体系缺陷:
第二,社会化商品经济使现实的市场更加远离完全 市场,它要求生产集中化和专业化,必然会产生垄 断倾向,从而限制市场的作用范围和程度。
1.2.2 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二: 市场的不完善性
市场自身的不完善有两种情况:
其一,市场发育不全:市场主体缺位或错位; 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弱小,并有 不同程度的扭曲;
(1)人类社会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解决一系列社会问 题。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和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基本 途径。市场途径是建立在个体自主决策和市场交易的基础上 的。 政府途径则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完成的;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途 径。但市场并不完美,市场可能失灵,并为政府干预提供了 依据;
1.2.5 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二: 外部性与效率损失
外部性概念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是指一个人的行为 对他人福利的影响。正外部性,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 的环境利益有溢出效应。负外部性,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 公共的环境利益有减损的效应。
在经济学家看来,外部性的本质是财产权界限的不确定。科斯定 理认为: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 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根据科斯定理,在产权明晰和交易费用为 零的假定下,外部性都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自愿交易“内部 化”,即市场机制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科斯科斯提出的市场 解决办法在现实中很少发生。原因是:
第二种观点:恶政府,好市场。不能指望政府会为人民办好
事,因为政府行为的本质可以是坏的或愚蠢的,政府失灵是 普遍的。另一方面,虽然经济人有利己动机,但他们的机会 主义行为会为神奇的市场机制所纠正,从而达到好的结果。
第三种观点:恶政府,恶市场。即政府的行为和经济人的行
为本质上都可以是机会主义的,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 化。因此,如果没有某种约束,政府的行为会是恶行为,同 样,经济人的行为也会是恶行为。政府和经济人之所以会表 现出好的行为,是因为受到了某种约束。
其二,市场运行的功能性障碍:如为牟取高 额利润,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破坏竞争秩 序;相互竞争的的企业通过达成一致的协议 而形成垄断;宏观总量的失衡。
1.2.3 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三: 市场的功能局限性
这里市场功能的局限性是指,即使市场 机制完全地发挥作用,也解决不了全部 问题:个人的理性行为将会导致整体经 济的灾难。
第一,产权并不明晰;
第二,科斯定理并没有考虑分配的问题。它假定对经济效率来说, 谁付给谁报酬是无关紧要的。比如为了不受污染而向污染者支付 费用,但人们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第三,交易成本为正。达成契约和契约的履行都会产生费用;
第四,搭便车的问题。
1.2.6 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三: 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
公共物品具有两大特征:
对以上存在问题,倪鹏飞博士提出了六条对策:扩大正规市场, 建立完整有机的市场体系。改革土地征用、转让制度,建立完 善可靠的法制体系。建议组建“房地产监督委员会”,建立简 明有力的监管体系。转换政府参与经济的方式,建立负责的有 限参与体系。开征财产税,建立公平合理的税费体系。建议组 建“房地产政策协调委员会”,建立统一灵活的调控体系。
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 要性的信息的质与量出现了差异。典型 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市 场上出现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逆淘汰。
1.2.8 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五: 效率与公平方面的其他损失
市场失灵的效率损失还表现为市场不能确定和 控制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也即市场经济具有 短期性、自发性、周期性,无法解决国民经济 的长期发展问题。
(3)政府也存在失灵的可能性。因此,必要从成本和收益 上考虑,是否引入公共政策,以及引入何种公共政策。
1.1.2 关于两部门模型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好政府,恶市场。即相信政府是为人民的,政
府的行为在本质上是好的,其行为动机是为了使社会福利最 大化,而市场中的经济人的动机是利己的,在做决策时是机 会主义的;
五是税费种类不简明,税费结构不合理。有关的税种多达12 种,收费项目一般几十种,多的地方甚至超过百种。税费体 系混乱,租、税、费混杂现象严重。税收结构也不合理,所 得税低,保有税低,流转税高。税费征缴方面,偷税、漏税 和逃税现象严重
六是调控手段不灵活,部门之间欠协调。我国房地产金融 市场体系没有健全,货币政策手段难以发挥作用。目前房地产 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或者行政审批进行,包括土地审 批、项目审批、资金信贷审批。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没有形成 信息共享、对话平等、协调配合的决策体系和机制,政策时常 相互矛盾,宏观调控常常难以奏效
三是监管体系不顺畅,监管执行不得力。在政府对房地产市 场的准入监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和秩序监管等方面,政 出多门,互相交叉扯皮,实施不力。
四是住房保障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政府对中低收入家 庭的“住房购买租赁补贴”额度不足,范围不够,对象不准。 公共部门不能提供可查的房地产档案信息,也未能提供相关 的市场预警和预报信息。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 能解决公平问题。市场经济是嫌贫爱富的,由 于财产和个人天赋的产别而产生的机会不均等 和收入不平等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征(实 质性正义与程序性正义)。
1.3 政府的角色与政府失灵
由于市场失灵的广泛存在,政府介入经济活动就获得了充足 的依据和理由。政府对市场失灵主要负校正的责任,而校正 的重要手段就是公共政策。政府在校正市场失灵方面主要扮 演以下角色: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
特点
纯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
竞争性
没有
部分有
排他性
没有
部分有
购买方式 分配原则
间接支付(税收)
部分间接/部分 直接
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市场 购买
使用时的浪费 不容易浪费
浪费较多
鉴定品质
不容易
不太容易
私人物品 有 有
直接支付
市场价格 较少浪费
容易
1.2.7 市场失灵的表现之四: 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
思考题:
1、从房地产市场看,我们发现市场有哪些缺陷?
2、如何评价政府在管理市场方面源自作用?1.两部门模型1. 1 两部门模型 1. 2 市场失灵
政府 市场
1. 3 政府角色与失灵
1.1.1 两部门模型基本假设
政府为什么要制定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政策?目 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两部门模型,其基本假 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