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与话语权研究
A study of national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叶淑兰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专题形式探讨中国的国家形象与话语权问题,旨在推动同学们了解中国形象与话语权的前沿研究,批判性思考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战略,引导同学们撰写一篇较高水平的课程论文。
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历史篇、现实专题篇和借鉴反思篇三部分组成。
理论历史篇讲授国家形象理论、话语权理论、中国外交话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以及中国形象与话语权的历史变迁;现实专题篇分别讲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探讨战略性外交话语,中国形象话语互动、南海话语权、公共事件话语权等议题;借鉴反思篇讲授美日等国家形象与话语权构建的启示以及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构建的反思与战略。
This course explores China's national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s in a thematic form. It aims to 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frontier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From this study, students can critically consider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guide students to write one high level of thesi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stud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urs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oretical history, realistic topics and reference to reflection. The history of the theory teaches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mage,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right,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f China's Diplomatic Discourse,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The topic of the special respectively teaches the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 in the eyes of foreigners,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Diplomatic Discourse, the interaction of Chinese image discourse,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right to speak of public events and so on; Drawing lessons from introspection give a
lecture of the revelation of the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reflec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课程形式:每次课程为2小时。
教师主讲(每位同学以组为单位做1次主题报告,以及自由发言讨论相结合)。
2.主题报告:每位(正式注册的)同学至少以组做一次主题报告(presentation),时间为10分钟左右(讨论为5分钟);报告同学围绕该节课内容自选角度,阐述核心观点并加以论证,最后以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结束。
报告同学需要接受来自其他同学的问题挑战,并作出回答。
3.阅读要求:要求同学在每次上课之前,必须完成文献的指定阅读部分,尽可能完成延伸阅读。
4.评分标准:课程成绩由论文(开卷考试)、作业和课堂讨论三部分构成。
其中论文占60%;作业占20%、课堂讨论占20%。
三、课程进程与阅读
理论历史篇
第一讲:导论【2月25日】
第二讲:国家形象理论【3月3日】
阅读材料: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一、四、六章
胡键:《不要误读中国》,第二章
第三讲:话语权理论【3月10日】
阅读材料: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第一、六、七章
第四讲:中国外交话语的传统性与现代化【3月17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辩证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二章
现实专题篇
第五讲: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话语权【3月24日】
阅读材料:
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第一章
叶淑兰:“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观:基于对上海高校的调查”,《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
第六讲:论文选题指导【3月31日】
准备论文选题
第七讲: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构建【4月7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刍议”,《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
叶淑兰“中国‘和平发展’话语权研究:比较与反思”,《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第八讲:“中国形象”的中西话语互动【4月14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中西有关‘中国形象’话语互动探析”,《国际论坛》,2012年第6期。
第九讲:“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话语建构【4月21日】
阅读材料:
张志洲:“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人文基础”,《当代世界》2013年第8期。
叶淑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由来、分歧与思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第十讲:中国南海话语权【4月28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南海公众舆论及其对南海决策影响的调查分析”,《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1期。
高之国、贾兵兵:《论南海九段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
甘莅豪:《媒介话语分析的认知途径:中美报道南海问题的隐喻建构》,《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8期。
第十一讲:公共事件与话语权【5月5日】上交论文初稿
阅读材料:
叶淑兰:“国际话语权与公共事件”,《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王春平:《地方突发事件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0年第12期。
第十二讲:论文指导【5月12日】
论文初稿指导
借鉴反思篇
第十三讲:美国形象与话语权的启示【5月19日】
阅读材料: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五、六章
钱皓等:“大众话语中的美国形象与中美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第十四讲:日本形象与话语权的启示【5月26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日本文化软实力:生成与借鉴”,《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魏育邻:“日本文化民族主义批判——从本居宣长到今日的‘靖国辩解话语’”,《日本学刊》,2006年第3期。
李天乐等:“中美教科书中日本形象的整体建构—以人教版世界史教材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第十五讲:中国形象与话语权存在的问题【6月2日】
阅读材料: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七章
叶淑兰:“镜像中国:上海外国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第十六讲: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战略【6月16日】
阅读材料: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8-10章
第十七讲:答疑
第十八周:考试周
四、课程阅读文献
指定阅读:核心文本
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外文出版社,2012年)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延伸阅读:导读与背景文本:
胡键:《不要误读中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日)池田大作:《我的中国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张旭东:《东南亚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