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三四五工作法一、要坚持三个原则,确保群体性事件妥善有效处置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始终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区别对待和依法处置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党委、政府领导。
近些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主要由企业破产改制、劳资纠纷、土地纠纷等问题引发,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置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的事端。
公安机关要想有效预防、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必须做到既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又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决不“包打天下”,切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只有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有关部门,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要坚持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根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诉求正当但方法不当、意愿善良但理由不当、既无合理诉求又无理取闹,对这三种情况,在处置时应加以区别对待。
工作中,对一般参与者,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正当渠道解决诉求问题,敦促其离开现场或散开;对少数对抗心理严重、有煽动表现或进行幕后策划的人员,则进行重点管控、重点打击,从而提高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要坚持依法冷静处置。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不管是在事前、事中环节,还是在事后、善后阶段,都应当注意冷静、理智,依法办事。
要严格依法进行调查取证、维持秩序,依法实施相关强制措施等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各项权力,确保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有理、有据、有节,确保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要注重四个方法,牢牢掌握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主动权总结各地公安机关以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一些好的范例会发现,公安机关在处置工作中是否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决定着公安机关是否可以有效、妥善地开展处置工作。
从有效掌控处置工作的主动权这一点着眼,在处置工作可以选择运用四个方法:(一)是领导牵头,靠前指挥。
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极为复杂,处置力量比较分散,坚持领导牵头、靠前指挥是统一协调指挥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保证。
特别是在处置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时,公安机关领导人亲临现场,坚守一线指挥协调现场警力,既可以使现场的各种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得到现场领导的指示,从而确保快速处置,又可以营造领导亲为、形成合力的工作氛围,提高参战民警的工作信心和工作热情。
(二)是全警动员,全员参战。
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强,集中优势警力快速处置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处置一些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时,公安机关更要注意调动充足警力,配备充足装备,迅速控制现场局势。
(三)是主动出击,掌握先机。
公安机关应当重视把握使用警力的时机,根据群体性事件的行动方式、事件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的趋势等具体情况适时出动警力,力求最好效果。
特别是在做好群体性事件跟踪调查、掌握事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时间、部位及时进行重点布控,有效避免群体性事件形成规模、扩大蔓延,最终化解可能形成的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苗头。
(四)是宣传教育,晓之以理。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是特殊状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手段。
公安机关要将宣传教育作为采取强制措施前的必要程序,在处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工作,对参与者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及规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知以害,讲清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危害,阐明党委、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以瓦解闹事人群的斗志,孤立挑头闹事的骨干分子,争取绝大多数群众。
三、要把握五个步骤,全面提升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能力和水平为确保群体性事件预防到位、处置得当,公安机关应当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五个步骤,全方位提升处置工作水平。
(一)是信息靠前。
公安机关应坚持定期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工作。
特别是对发生群体性事件比较集中的行业、地区,集中力量进行重点调查,及时、准确掌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信息,为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注意加强对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加强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特别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预测,提高情报信息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二)是中心先导。
公安机关应当确定各级指挥中心为负责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指挥协调机构,由指挥中心负责收集、分析、掌握现场情况,拟定处置预案,选择处置时机,提供领导决策参考;根据事态发展,积极协助局领导现场指挥、调度警力,处理相关紧急情况;根据部署情况,协调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诸警种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三)是提前站位。
对已经掌握的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应当组织警力提前占据有利位置,通过对现场周围的制高点派出观察哨、对重点地段增加警戒力量等措施,实施重点卡口多层布防,努力在现场形成威慑之势,确保不动则已,动则必胜。
(四)是合成作战。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应当坚持多警联动、合成作战,在明确各部门、各警种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日常实战演练。
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各参战单位和民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迅速按照处置预案集结到位,在现场展开工作。
(五)是策略灵活。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武器警械与依法果断处置的关系,注意灵活运用思想教育和法律手段等多种措施,既不随意动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又要在需要使用警力的时候,能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指示,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把握时机及时果断处置,确保战机不失、处置得当。
浅议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十种群众工作方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人员95%以上是基本群众,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对控制局势、减少危害,平息事态,至关重要。
因此,要勤于思索,善于筹谋,勇于实践,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推出新方法。
笔者拟对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谈一些粗浅之见,抛砖引玉。
一、法理宣教工作法群体性事件处置难度大,风险更大,硬了不行、软了也不行,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宽了不行、严了也不行,稍有不慎就可能铸成大错。
因此,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按照“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规模,发生的地点,参与人员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方式,有针对性的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强有力说服教育能力,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参与群众保持理智,控制行为。
让参与群众明白,只有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才能解决问题,任何过激之举都是徒劳的,是得不偿失的。
同时,要警告哪些为首组织、煽动和带头闹事的骨干分子,指出其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应受法律的惩罚性,表明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态度,使之收敛其行为,以便控制好局势,减少社会危害。
二、表态降温工作法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当地党政首脑和主管部门要迅速作出反应,要根据事件的起因、性质和群众的诉求内容,及时出场予以答复,稳定局势,化解矛盾。
公安机关要积极出谋划策,当好参谋。
答复前,要分清性质、把握政策界线,属于政府或主管部门工作失误的,要主动赔礼道歉;属于符合政策应该解决的诉求,要及时答复解决;属于情况复杂,当时难以答复的,要当场承诺,立即调查,定时答复;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引发的,要分别由党政领导和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表明依法处理的鲜明态度。
必要时还可以当场宣布临时的处理措施,以稳定人心,减少对立情绪,达到尽快化解之目的。
三、变换空间工作法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地点不同,其社会危害不同,特别是发生在公共场所和交通要道的群体性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其破坏性大,影响面宽,处置成本高,处置难度大。
任何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由小到大,参与人员由少到多的聚集过程。
因此,在处置的指导思想上,要立足于快、立足于早、把问题解决在人员大量聚集之前。
如尽快撤离肇事现场,把相关人员送到安全和与外界接触少的地方去处理;闹事群众堵塞交通的,要及时疏散、劝说其到指定的地方接受处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对为首组织者和参与闹事的骨干分子,要强制带离,形成高压态势,避害就利,促使其他参与群众自觉主动到指定的地方解决问题。
四、代表座谈工作法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多数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群体性事件中,群众的诉求内容主要是利益诉求,是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只能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去解决,只能通过调整利益关系来化解。
因此,对因群众利益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首先向参与群众宣传法律和《信访条例》等规定,让他们推选出能代表他们心愿的群众代表3-5名,与政府对话,解决诉求。
与此同时,把参与上访闹事群众带到指定的地点等候答复。
在与群众代表对话中,一要弄清群众闹事的原因和诉求的具体内容。
二要有针对性的宣传、讲解政策。
三要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程序。
四要指出违法行为的后果和应负的法律责任,进行警示教育。
五要对代表提出工作要求,转达组织的意图,配合做好群众的工作。
五、换位思考工作法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只要认识明确,以诚相待,应对方法妥当,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对抗性问题也可以转化为非对抗问题。
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今天仍然是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生命线。
人民群众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只要以柔性的警察形象,不居高临下,以通情达理的诚恳态度,不盛气凌人,人民群众是可以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的。
民警在做群众工作时,要以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来做工作。
如:我们为你反映,我们为你呼吁,争取尽快解决。
使群众对我们有一种亲近感,有一种“公众之友”的形象感。
在消除群众的对立情绪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他们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对待他人。
这样才能使他们听从我们的指挥和安排,以此求得共识,增进了解,稳定情绪,化解矛盾。
六、警示教育工作法当前发生的大量的群体性事件,虽然绝大多数因人民内部矛盾引起,但由于引发事件原因多样,参与人员成份复杂,往往是合理性与无理性共存、正当理由与违法行为共存、合理情节与过激方式共存、群众自发行为与少数不法份子煽动共存。
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策划的闹事同某些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严格区分开来;把组织策划煽动和带头闹事的骨干分子同怀有从众心理的群众区分开来;把少数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同大多数群众的合性要求区分开来。
针对不同事件、不同对象、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和处置办法。
对普通群众要做好工作,注意引导。
对为首组织煽动和带头闹事的骨干分子,要由公安机关进行警示谈话教育。
要抓住其行为的违法性,指出其后果的严重性,应受法律的惩罚性予以训戒和警告,并表明公安机关的坚决态度,指出其必须遵守的规矩,打消侥幸心理,收敛其行为,达到形成高压,敲山震虎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