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迪克_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_王丽华
论迪克_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_王丽华
6:68=64 267258;"( 的术语 $ 此外 # 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
也影响了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 $
CKQ LM*/0NC34567-.89O; *GH 加涅 !UA VA *>;86 " 的研究对迪克 $ 凯瑞的系统 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OA#,!"# 其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学 习 层 级 理 论 !@6>:858; F56:>:=F567 "$ 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认为 # 在
# 具体内容如下 /$
!556/!7"(
46 通过评估需要 来 确 定 目 的 !8&&"&& 9"":& %’
修改教学
进行教学 通过评估 需要来确 定目的 分析学习 者和背景 图 4 迪克 ! 凯瑞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分析 编写行为 目标 开发评估 工具 制定教学 策略 开发和选择 教学材料
设计和进 行教学的 形成性评 价 设计和进行 总结性评价
! + ,
-" 迪克 $ 凯瑞 & 系统教学设计 & 课堂教学设计 ! 34567" + ! 3892" %"",$’),& ’!"") %"-$""#-$")
! ./012" *)!#
:#;<$=>?@ABCDEFG?HIJK
迪克 $ 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产生 % 发展是 和美国的教育背景 % 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 # 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设计者应基于上述目标来开发评估工具 $ 用评 估工具来检查学习者达成目标的情况 # 评估的重点 是目标中所描述的行为 #
A6 分 析 学 习 者 和 背 景 !8$>?<&)& B">*$"*& >$: @’$%"C%& "
与教学分析并列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分析和背 景分析 $ 包括学习者学习技能的背景和运用技能的 背景 # 学习者当前的技能 ’ 喜好和态度是由教学环境
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 # 此外人们对目的的认识还非 常模糊 $ 因此 # 迪克和凯瑞认为 # 他们的模式应开始 于 ’ 学习者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 的假设 $ 于是 # 目标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就直接被吸纳到系统教学 设计模式中 # 如马杰 CUA 9A V>;6:Q%&,! 年 出 版 的 - 制 定 程 序 教 学 目 标 . !I:6O>:58; WRS6=25T67 H/: I:/K
-!. "#$%&’()*+%&,-./01 $234*
系统方法为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 # 由二战时期发展而来的系统思维 $最初被 应用于复杂的武器系统的开发 # /0 世纪 10 年代初 $ 加涅等人首次使用了诸如 % 系统开发 &’% 系统教学 & 和 % 教学系统 & 之类的术语 $ 以描 述 那 些 类 似 于 今 天 所使用的系统方法 # 此后 $ 系统方法的概念得到了不 断的发展 # 可以说 $ 系统方法的出现才为系统教学设 计模式的真正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 只有在系统方法 的指导下 $ 系统教学设计模式中各要素的综合考虑 才有可能 $ 系统教学设计模式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整体 #
教授上位技能之前必 须 确 定 学 习 者 的 从 属 技 能 # 这 对于成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 这种理论成为确定 教学中所需的智慧技能的层级分析方法 # 直接改变 了以往由学科专家决定教学内容的局面 $ 层级分析 方法对于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启示是 # 不应由学科 专家确定教学内容 #而应根据学习需要来确定 $ !"教
!!"#!$%&’()*+,-.
我国已有学者不同程度地介绍了迪克 ! 凯 瑞 的 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 前 2 版 "$ 这里主要介绍第 3 版 # 由于迪克 ’ 凯瑞等学者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和实践 的步伐 $ 因此他们的模式也一直在发展 $ 这可以从他 们第 3 版中所描述的模式和前 2 版中所描述的模式 的区别中看出来 #
16 制定教学策略 !J"#"?’5 ;$&%*+,%)’$>? L%*>%"M< "
根据上述环节 $ 设计者就可以制定教学策略了 #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预备活动 ’ 内容的展示 ’ 练习和反 馈 ’ 测试 ’ 总结活动 # 教学策略的制定主要依据当前 的学习理论和关于学习研究的成果 ’ 用于传递教学
-5.67!89:%&,-./01 ! ; 3 <"
迪克等人认为 $ 他们的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设 计而成的 # 系统观和教学密切相关 $ 因为教学本身就 是一个系统 $ 运用系统观研究教学旨在表明教学过 程中各个要素都在 教 学 过 程 中 扮 演 着 一 定 的 角 色 # 迪克等人指出 $ 既然我们的模式被称为系统方法模 式 $ 那么必须强调指出不存在设计教学的惟一系统 方法模式 # 迪克!凯瑞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如图 4" 的
确定教学目的后 $ 设计者将逐步确定 $ 当学习者 执行教学目的时将能做什么 # 教学分析过程的最后 一步是确定学习者学习的起点行为 $ 即教学开始之 前 $ 学习者在知识 ’ 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起点行为 # 我 们可以运用一个图表来描述起点行为之间的关系 #
36 开 发 评 估 工 具 !J"#"?’5 8&&"&&F"$% ;$&%*+K F"$%& "
- FB -
外国教育研究
GBBF 年 第 6 期 H? 第五个要素由 ( 开发标准参照测试题 ) 改为 ( 开
的教学媒体的特征 ! 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习者的特 点 " 据此可以开发或选择教学材料 " 或者制定出适用 于交互教学的策略 #
发评估工具 )# 这些变化并非只是字面上的改变 " 而是对社会 的需要 & 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的 新反映和新发展 # 此外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该模式的 使用对象和应用领域也发生了变化 # 在第 E 版之前 " 迪克曾撰文指出 ’( 我们的模式既不是为公立学校的 教师用来计划教学而开发的 " 也不是让学科专家在 开展专题学术讨论之前使用的 " 注意到这一点非常 重要 # 该模式的服务对象是将能熟练使用模式中的 每个要素并能依次使用这些技能来开发课程和培训 材料的人员 " 这些材料包括教科书 & 基于计算机的培 训材料 &工场中使用的材料等 # 上述人员就是众所周 知的教学设计者 # 一般情况下 "这些人接受过正式的 硕士和博士教育 " 能够在任何内容领域开展工作 " 他 们往往和学科专家 & 媒体专家 & 编 辑 & 评 价 者 以 团 队 的方式一起开展工作 # ) *A+$)?HIF %但是 "在第 E 版中 " 迪克等人指出 ’( 本书的对象既包括希望更多地了解 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的讲师 $4+1/23./(2 %! 在教学设计 领域中谋求职业的教学设计的初学者 " 也包括公立 学校的教师 ! 大学教授 ! 工业界的培训者和军队的讲 师们 , 我们相信该模式和其操作程序既可以应用于 学校环境 " 也可以应用于非学校环境 , )*G+$)?AG% 由此 可见 " 迪克 J 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使用对象和 应用领域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
该模式形成的特定背景 " 才能更好地借鉴该模式 $ 为此 " 文章在系统研究迪克 $ 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形成背景的 基础上 " 概述迪克 $ 凯瑞 ! 第 ( 版 "!""% 年 % 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 并简要分析第 ( 版与前 ) 版的区别 " 最后探讨该模式 对于研究我国课堂教学设计的启示 $
P=Q >?@A*BCDEF*GH12IJ5 67-.89:;*GH 目的 !;/>@" 和目标 !/RS6=25T6 " 是系统教学设计模 式中的主要概念之一 $ !" 世纪 ’" 年代 # 在实践应用
中人们需要更明确的目的作为指引 # 而当时的模式
! !"#$" !""#$%"$%&
! %&’(" 王丽华 !%&’($ "# 女 # 浙江东阳人 #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讲师 $
C!D!" "# (" $%&’()*+,-./01 234567-.89:;*<) !" 世纪 ," 年代 # 迪克曾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 授 ’ 程序教学的技艺 !E6=F85G367 /H I:/;:>BB64 J8K 72:3=25/8 "( 课 # 在这门课程的影响和他的研究生助手
卢)凯瑞的帮助下 # 系统教学设计模式初步形成了 $ 虽然程序教学的首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 明者普莱西 !1A I:6776L "# 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 斯金纳 !MA 9A 1N5886: "$ 斯金纳根据他自己所提出的 强化理论 # 设计了程序教学模式 # 并提出了程序教学 的五大原则 & 积极反应原则 * 小步 子 原 则 * 及 时 强 化 原则 * 自定步调原则 * 低错误率原则 $ 系统教学设计 模式吸纳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的部分思想 # 并吸收了 斯金纳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 不过 #迪克指出 &’ 虽然 研究我们的模式的最初目的来源于程序教学理论的 发展 # 但是该模式只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参考了斯 金纳的原理 $ ( +%,!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