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及答案

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及答案

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及答案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选择题1.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

”这句童谣暗指( B )A.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B.秦朝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C.秦朝刑法特别残酷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2.贾谊的《过秦论》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文章之一。

贾谊认为: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否则,人民必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C )A.项羽起义B.刘邦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国人暴动3.毛泽东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是( B )A.楚汉之争 B.陈胜、吴广起义C.城濮之战 D.黄巾军大起义4.“孟姜女,杞梁妻。

一去燕山更不归……长城路,实难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该故事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B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起义。

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对推翻秦朝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B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桂陵之战D.马陵之战6.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令人叹息。

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D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B )A.春秋和战国B.秦朝和春秋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8.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B )A.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B.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D.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战败自刎而亡9.下列属于秦末农民战争范畴的历史事件有(A )①陈胜、吴广起义②项羽领导的起义③刘邦领导的起义④楚汉之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D.①②③④10.云梦秦简是研究秦朝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真实情况的重要史料,其中记载:死刑名称有“定杀”“生埋”“磔”“弃市”“戮”等。

这些记载可以佐证(A )A.秦朝统治非常残暴B.秦朝赋税徭役繁重C.秦朝法律体系健全D.秦朝开创死刑先例11.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一记载说明了( B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罚很残酷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常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

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劳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材料二:秦朝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

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酷法的处置。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2)材料三中的话与哪次起义有关?此次起义发生在哪一年?(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为什么?答案:(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

(3)有联系,因果关系。

正因为秦的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陈胜、吴广才号召大家起来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

13.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再现的是我国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三幅图片中的主要人物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3)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一些同本课有关的成语,根据所学知识按照因果关系进行重新排序。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破釜沉舟;约法三章; 族诛连坐。

(4)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它给我们什么深刻的启示?(1)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抗秦统治的农民起义;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刘邦:直接推翻了秦的统治。

(3)族诛连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

(4)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言之有理即可)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0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无答案)《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课文,能说出并掌握秦始皇与秦二世暴政的主要表现。

培养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目标3:阅读课文,能够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能够复述陈胜、吴广起义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小组间合作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并分析出起义的历史意义。

从而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目标4:通过阅读教材,记住楚汉之争的对战双方;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能够分析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检测秦的暴政秦始皇(1)赋税沉重。

迫使农民将_________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徭役和_________繁重。

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法律_________,刑罚极为残酷。

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十多种。

秦二世:更加残暴,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恣意挥霍,穷奢极欲。

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直接原因: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2.概况。

(1)时间:_________年。

(2)地点:_________。

(3)发展:攻占_________县,_________称王,建立_________政权。

(4)结果:起义失败,吴广、陈胜被部下杀害。

3.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

项羽刘邦起义:(1)项羽:在_________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_________年,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1.性质:统治阶级为_________,展开的争战。

2.双方:西楚霸王_________和汉王_________。

3.逆转:势力强大的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处于弱势的刘邦收揽民4.心,善用人才,双方力量逐渐逆转。

5.结果:刘邦军队将项羽包围在_________,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三、合作探究任务二:【七嘴八舌】阅读课本第47页至第48页的内容,包括相关史事,材料研读,回答“秦暴政的表现”。

任务三:【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8页至第49页,小组合作完成问题1,问题2,问题3,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探究:如果没有这场雨,秦末农民起义是否就不会爆发?2.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是什么?(时间、地点、领导人物、政权、路线)3.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是什么?4.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功绩有哪些?5.巨鹿之战的时间、战争双方、结果、特点?任务四:【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9页至第50页,小组合作完成问题1,问题2,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楚汉之争的目的、交战双方、结果是什么?2.项羽失败、刘邦获胜的原因?四、知识结构任务五:【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是暗指()A.秦始皇滥用民力,民怨沸腾B.有人要在阿房宫刺杀秦始皇C.秦始皇刑罚残酷,社会动荡D.秦始皇将葬在阿房宫2.从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地表现在()A.繁重的徭役B.沉重的赋税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3.下图中的邮票是为了纪念秦朝末年爆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果让你为此邮票搭配一句口号,你应该选择的是()A.不鸣则已,一鸣惊人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4.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A.城襥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5.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6.“楚汉之争”取得胜利的是()A.项羽B.刘邦C.陈胜D.吴广六、学后反思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的暴政;理解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知道张楚政权;理解巨鹿之战;知道楚汉之争。

培养阅读观察能力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口述等,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秦灭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等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情分析】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这一节课学习秦始皇的暴政,学生心理上难以接受。

我们要分类把握历史事实,让学生自我认知,形成自我体验。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导学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表演学习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贫苦农民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

一、秦的暴政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问题从简单的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幻灯片1:导学提示。

阅读教材第50~51页,并思考: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师:秦的暴政的表现是什么?生: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