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t/d高效沉淀池方案设计二零**年**月第一章概述1.1总则***人一贯奉行“一次做对、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严格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健全“顾客全程星级体系”,为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
卓越的品质,完美的服务,使得通用产品畅销全球。
公司注册资金10800万元,占地面积60000余平米,拥有各类生产检测设备60余套,高、中级工程师20多名,一级建造师7名,二级建造师10名。
公司还与国内外相关行业设计院所及大专院校进行项目合作,不断研发制造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先后获得14项国家技术专利。
公司先后获得“江苏省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AAA级资信企业”等荣誉称号;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拥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资质。
公司业务涉及项目合作、运营(BT/BOT/PPP项目),工程总承包及水处理设备制造。
公司现拥有三大不同板块产品,分别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工业废水处理设备、自来水处理设备。
公司在“清污净水,保护环境,优质美观,诚信服务”的企业宗旨下,不断拓展自己的环保治理之路,已成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投资运营多个污水处理厂,总承包20多个污水处理厂工程,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出口韩国、伊拉克、古巴、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
产权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
通用人承载着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使命,正迈向全球的舞台,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清污净水,智慧环保,************集团!1.2方案说明该项目为市政污水,处理水量为830m3/h。
第二章方案基础2.1设计依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JB/T2932-199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工程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城镇给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41-9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093-200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建设方提供的原始水质、水量等基础资料2.2设计原则(1)针对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用简单、成熟、稳定、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以达到节省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的目的;(2)平面布置应合理紧凑,减少占地面积;(3)处理系统运行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调节余地,以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4)管理、运行、维修方便,尽量考虑操作自动化,减少操作劳动强度。
设备选型采用通用产品,选购的产品在国内应是技术先进、质量保证、性能稳定可靠、工作效率高、管理方便、维修维护工作量少、价格适中及售后服务好的产品;(5)在保证处理高效率的同时工程设计紧凑合理、节省工程费用、减少占地面积,尽量降低运行费用;(6)设计美观、布局合理、降低噪声及合理处置固体废弃物。
2.3项目范围(1)本技术方案设计范围包括高效沉淀池进水至高效沉淀池出水1米范围内的工艺、电气及设备等;(2)不考虑地基的特殊处理及土建工程量;(3)本项目提供系统成套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操作人员培训等服务。
2.4设计进水水量根据提供的资料,本项目的建设规模为20000m3/d,按24h运行。
2.5设计进、出水水质2.5.1设计进水水质进水:COD CR ≤40mg/L,BOD5≤10mg/L,SS≤20mg/L,TP≤1.5mg/L,TN≤15mg/L,氨氮≤2.0mg/L。
2.5.2设计出水水质要求经过处理后,出水:COD CR ≤40mg/L,BOD5≤10mg/L,SS≤10mg/L,TP≤0.4mg/L,TN≤15mg/L,氨氮≤2.0mg/L。
第三章工艺设计3.1处理方案选择根据提供的水质情况,主要是对水中的SS进行处理和去除。
在此方案设计中考虑造价和技术成熟的原因,本方案对混凝沉淀部分进行设计。
3.2工艺3.2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在混合反应区内靠搅拌器的提升作用完成泥渣、药剂、原水的快速凝聚反应,然后经叶轮提升至推流反应区进行慢速絮凝反应,以结成较大的絮凝体,再进入斜管沉淀区进行分离。
澄清水通过集水槽收集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沉淀物通过刮泥机刮到泥斗中,经容积式循环泵提升将部分污泥送至反应池进水管,剩余污泥排放。
高效沉淀池,是一种高速一体式沉淀/浓缩池,其工艺基于以下五个技术特点:●独特的一体化反应区设计;●反应区到沉淀区较低的流速变化;●沉淀区到反应区的污泥循环;●采用有机絮凝剂;●采用斜管沉淀布置。
由以上机理决定了高效沉淀池具有的优点为:污泥循环提高了进泥的絮凝能力,使絮状物更均匀密实;斜管布置提高了沉淀效果,具有较高的沉淀速度,可达20 m/h;澄清水质量较高;对进水波动不敏感,并可承受较大范围的流量变化。
高效沉淀池主要由混合区、絮凝区、澄清区组成。
混合区原水在混合池内通过快速搅拌机与絮凝剂搅拌混合。
絮凝区快速混凝搅拌絮凝池:将原水(通常已经过预混凝)引入到絮凝池底板的中央。
一个叶轮位于中心稳流型的圆筒内。
该叶轮的作用是使絮凝池内水流均匀混合,并为絮凝和聚合电解质的分配提供所需的动能量。
在该区加入适量的助凝剂,采用叶轮搅拌机进行均匀搅拌,同时通过污泥循环以达到最佳的固体浓度。
助凝剂根据水质情况确定,一般采用PAM。
为保持絮凝池中悬浮絮状或晶状固体颗粒的浓度在最佳状态,通过调整来自污泥浓缩区的浓缩污泥的外部再循环系统使池中污泥浓度得以保障。
慢速混凝推流式絮凝池:其作用就是产生扫粒絮凝,以获得较大的絮状物,达到澄清区内的快速沉淀。
因此,整个絮凝池可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的矾花,以达到最初设计的要求。
澄清区的速度应比其他系统的速度快得多,以获得高密度矾花。
澄清区矾花慢速地进入到澄清区,这样可避免损坏矾花或产生旋涡,确使大量的悬浮固体颗粒在该区均匀沉积。
矾花在澄清池下部汇集成污泥并浓缩。
浓缩区分为两层:一层位于排泥斗上部,一层位于其下部。
上层为再循环污泥的浓缩。
污泥在这层的停留时间为几小时。
然后排入到排泥斗内。
部分浓缩污泥自浓缩区用污泥泵排出,循环至反应池入口。
下层为收集大量剩余浓缩污泥的地方。
浓缩污泥的浓度至少为120g/l(澄清工艺)。
采用污泥泵从泥斗的底部抽出剩余污泥,送至污泥脱水间或现有的可接纳高浓度泥水的排水管网或排污管、渠等。
污泥浓缩区设有超声位泥位控制开关,用来控制污泥泵的运行,保证浓缩污泥层在所控制的范围内,并保证浓缩池的正常工作。
采用逆流式斜板(管)将剩余的矾花沉淀。
通过固定在清水收集槽下侧的纵向板进行水力分布。
澄清水由一个集水槽系统回收。
絮凝物堆积在澄清池的下部,形成的污泥也在这部分区域浓缩。
通过刮泥机将污泥收集起来,进入污泥浓缩区的泥斗中。
高效沉淀池相对于传统工艺,不论是从处理效果、占地面积、投资、运行费用、以及排泥水的处理等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在本项目预处理单元的工艺选择上选用高效沉淀池。
3.3原则流程3.4工艺说明原水在混合池与混凝投加装置投加的混凝剂均匀混合、快速反应后进入絮凝区进行絮凝反应,并投加助凝剂以加速絮凝体的生成,进入后续澄清区澄清,除去水中主要悬浮物。
高效沉淀池排泥水送入厂区污泥处理系统或排放。
絮凝剂原水助凝剂第四章工艺单元设计4.1主要设备参数:(1)混合搅拌机:桨叶直径:800mm搅拌轴长度:3550mm材质:不锈钢304电动功率: 5.5kW数量:2套品牌:********(2)絮凝反应装置:上部直径:1600mm下部直径:2400mm高度:4600mm材质:不锈钢304数量:2套品牌:********(3)絮凝搅拌机(变频控制):桨叶直径:1200mm搅拌轴长度:4400mm材质:不锈钢304电动功率:7.5kW数量:2套品牌:********(4)斜管装置:内切圆直径:80mm斜边长度:1000mm安装角度:60°材质:PVC数量:102.2㎡品牌:********(4)钢制集水槽(含活动溢流三角堰板):规格型号(L*B*H):4000*150*3500mm材质:不锈钢304数量:20套品牌:********(5)中心传动污泥浓缩机(含驱动头、拉杆、刮板等):刮臂直径:φ9000mm材质:不锈钢304电机功率: 1.5kW数量:1套品牌: ********(6)回流污泥螺杆泵流量:25m3/h扬程:20m功率: 5.5kw数量:4台(每组一用一备,共二组),变频控制品牌:耐驰(7)剩余污泥螺杆泵流量:25m3/h扬程:20m功率: 5.5kw数量:2台(每组一台,共二组),与污泥循环泵共同备用品牌:耐驰(8)电磁流量计:规格:DN500 PN10数量:2台品牌:E+H(9)污泥界面分析仪:参数:0~6m,4~20mA数量:1台品牌:哈希(10)潜水排污泵流量:18m3/h扬程:15m功率: 1.5kw数量:2台(一用一备)品牌:格兰富4.2管材及防腐、防渗措施4.2.1 管材工艺管道主要采用经防腐处理的焊接钢管,使用寿命长。
各种管道的管径根据工艺计算而定。
4.2.2 防腐措施(1)小口径管道(管径≤DN150mm)以下均采用焊接钢管;(2)中口径管道(管径>DN150mm)以上采用螺旋焊接钢管;(3)大口径管道(管径≥DN500mm)以上采用钢板卷焊管;(4)其他易腐蚀的材质采用涂二道环氧煤沥青以加强防腐。
第五章电气设计5.1设计依据➢《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工艺提交的设备表、工艺流程及平面布置图➢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5.2电气装置控制要求(1)甲方提供一路380V(3P+N+PE)电源送至其MCC的电源进线开关端头,本系统无备用电源;(2)实行就地手动控制、远程手动控制、远程自动控制三种控制方式,三种控制方式的优先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就地手动、远程手动、远程自动。
布线和编程采用国际电气制造协会的标准,控制系统按照工艺设计要求监视和控制设备运转;(3)控制系统配置:控制箱电源380/220VAC,50Hz,启动方式:全压直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