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目录一、什么是人体阳气二、阳气的来源三、阳气有哪些作用生活常识四、什么是阳气不足、气血两虚五、气血不足的原因六、气与血之关系七、中医治疗血虚证有哪些方法一、什么是人体阳气阳气,生理学名词。
与阴气相对。
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
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
二、阳气的来源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
损与日至。
”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
但善养生者,又必须保其精。
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三、阳气有哪些作用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它有哪些主要功能呢?1、温养功能阳气对与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他的温养作用。
阳气就跟太阳一样,太阳出来暖洋洋,人有阳气也才能身体暖暖活活的,这种温煦的功能,在我们人群中可以看出来,有些人就怕冷的很,有些甚至在夏天最热的时候都还觉得身上冷,我们通常就会说这种人“底火不够”“阳气不足了”;相反,有些人就不怕冷,别个都穿两三件衣服了,他还只穿个单衣,这种人我们说他“阳气旺”,阳气旺当然是好事,但有可能有些人要就问,阳气旺的的人冬天倒是好过,夏天热了不就恼火了?其实冬天好过、夏天不好过,虽然是阳气旺但不是阳气旺就功能好,这涉及阳气的另外一个功能,过会我们会提到。
阳气可以温煦人体,还能温养人体,看看自然界,春天夏天,日照充足,气候温热,动物植物就活动能力强、生长迅速,但到了秋冬,天寒地冻,万事万物也就萧条萎靡,植物就枯枝败叶,动物就潜伏冬眠。
人也是一样,《内经》将阳气这种温养功能高度地概括为“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要有了充沛的阳气才能够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身手敏捷、身体强壮。
相应的如果成天精神萎靡、说话走路都费力,我们四川话就说这种人“阴司倒阳的”,司是司机的司,有管事、管理、掌管的意思,倒就是倒台、跌倒的倒。
就是说,阳气不足,都有点不能起到主导主宰人体,反而阴气为主了。
阴气是啥子?我们描述像阴间般恐怖的环境,常说“阴风惨惨”“阴气森森”,是死气。
2、气化推动功能阳气温养人体,这个养的作用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这就涉及阳气对人体另外两个重要的作用,即中医所说的“气化”和“推动”作用,阳气的气化作用,就简单的说就是阳气有使物质发生变化的功能,在自然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太阳光热的作用下,地上的水就被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聚在一起,形成云,最后又可以变成雨下下来。
在我们人体,阳气的气化作用与之类似,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靠阳气气化作用来维持,吃进去的东西、吸进去的气,在气化作用下变成可吸收利用的物质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又在气化作用下合成人体有用的物质充养人体,同时分化出无用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离开了阳气的气化作用,人的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人也就只有等死了。
大家都晓得,我们人是由很多组织器官构成的,我们能活着是靠这些组织器官发挥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那组织器官的功能又是靠什么来实现的呢?靠的则是阳气的推动作用。
阳气这种推动作用,可以从自然界的潮汐形象理解,其根本原动力来源于日月。
3、卫外固密功能除了以上的作用外,阳气还有“卫外”和“固密”的作用,中医很多概念很抽象,但又很容易从自然现象中形象的领会理解。
我们中医说人的阳气“若天与日”,我们古人没有望远镜,肉眼能看到的天其实不超过大气层,大气层对我们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可就了不得啰。
一方面,有了大气层,外来的有害物质才不能够顺利的到达地球,例如紫外线在大气层就被吸收了大部分,要是没有这层大气,光是紫外线就能导致地球生命灭绝,这种作用就是“卫外”;另一方面大气层保护地球内部有用的物质不能随便流散,最典型的就是氧气、水分、热量,这种作用就是“固密”。
把人看成地球的话,阳气对人体也就像大气层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就热而言,这种卫外和固密的作用就像保温杯、恒温器一样,维持内部的稳定。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冰柜冰箱还不普及的年代,那时候无论卖冰糕热食,都用一个箱子把东西装起,然后用棉絮包盖起来,冬天热食不易冷、夏天冰糕不容易化。
这层棉絮发挥的作用也就是阳气卫外固密的作用。
所以前面提到冬天好过、夏天不好过,虽然是阳气旺但不是阳气旺而且功能好,这个功能也就是卫外固密的功能,真正阳气旺而且卫外固密功能好的人,那是冬不怕冷夏不怕热的。
生活常识著名中医朱良春经验:散步、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但是,运动要注意适量,不要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青壮年运动量可大一些,老年人适合散步、慢跑、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慢运动。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
以前在我担任院长的20多年中,白天既要上门诊,又要体会、处理行政事务,晚上回到家还要写文章,给患者回信,但是我都尽量在晚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
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
所以,这个时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
也就是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或过了午夜1点入睡,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
即使你睡到第二天10时都补不过来。
四、什么是阳气不足、气血两虚俗谓“生命在于运动”,强调了运动对人生健康长寿的重要性。
实际上,不管是锻炼还是机体内各种形式的新陈代谢,只要是维持生命不息的,都属于“运动”的形式,亦即中医所说的阳气的作用。
当阳气不足时,人的健康也将缺乏维持之正常运转的动力,各种疾病就随之而来。
所以,在强调养生的今天,对阳气的重视无疑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疾病原因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临床症状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
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
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
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
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五、气血不足的原因1.饮食不当:饮食没有节制,饥饱无常,不按时就餐;或者偏食,营养不全面;或者饮食有偏食,特别喜欢吃凉的、烫的、辣的、香的、甜的等,都会造成脾胃的损伤.导致生成气血的能量和原料不足,时间久了就容易引起气血亏虚。
2.睡眠不足:长期生活不规律,该睡不睡.使机体的血气没有恢复的时间。
3.缺乏运动:运动量太少,经脉不能畅通,气血生成的道路受阻。
4.劳欲过度:体力劳动过重,长年累月过劳伤气。
这些病因引起血虚的机理,分述如下:(1)脾胃虚弱。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
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如饮食不节或肝胆之病横犯脾胃,致脾胃功能减弱,精微不足,生化无源,久则出现血虚。
血虚则可进一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常。
(2)饮食不足。
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
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如饮食数量不足,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8源,势必导致血虚。
另外,饮食量虽然充足,但嗜偏食,亦同样出现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现血虚,并导致其他病证。
(3)失血过多。
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证皆可造成血虚证。
另外,由于出血,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4)肾气亏虚。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
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房劳过度等均可引起肾虚,而肾虚则精少,精亏则血虚。
(5)劳作过度。
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出血损伤阳气阴液;强力劳作能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六、气与血之关系血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它携带的营养成分和氧气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对女人来说更加重要了,血充足,则人面色红润,肌肤饱满丰盈,毛发润滑有光泽,精神饱满感觉灵敏活动也灵活。
由于血是将气的的效能传递到全身各器脏的最好载体,所以中医上又称“血为气之母”。
又称“血能载气”。
而气又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
因此气充足血液天生才会旺盛。
中医上称“气能生血”,也就是说假如血虚则先应补气。
假如“血”亏损或者气虚身体循环就会导致各种不适:比如失眠、9忘记、烦躁、惊悸、面色无华、月经紊乱等等。
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症状,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更严重的病。
气血不足可以在平时多食用一些补血补气的食物,如红枣,阿胶等,体制较差,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服用一些补血补气的产品。
七、中医治疗血虚证有哪些方法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
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
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